个人简历
1972年出生于北京
目前在北京工作生活
王卫是一位多领域的装置艺术家,关注物理空间的引导性如何标示人们自身的生活现实,善于使用奇妙和出人意料的补充物改造现有建筑的结构,或者借用不同材料的特性,打破人们对于空间的固有感受,同时开启关于建筑,劳动和观看方法之间的对话。
履历:
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个人展览
2011 "宣传栏",Boers-Li 画廊, 北京
2009 “故居”,北京,空间站
2005 “捕捉器”,北京,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2003 “临时空间”,北京,长征空间
联合展览
2010 “丛林”,北京,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威尼斯,中国馆
“无名站”,北京,依比利亚艺术中心
“三位一体”,北京,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2009 “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市民广场
“就在拐角”,北京,箭厂空间
“固执”,北京,艺术文件仓库
“ZAIM 艺术节”,横滨,ZAIM艺术中心
“大世界”,芝加哥,芝加哥文化中心
2008 “微妙”,北京,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四季-中国第三届媒体艺术节”,杭州,中国美术学院
“趣味共同体”,北京,伊比利亚艺术中心
2007 “细节的气质”,伦敦,红楼基金会
“临时”,以色列,数字艺术中心
“少数小说”,伦敦,Gasworks
“真实事件-中国当代艺术”,利物浦,泰特美术馆
“NoNo”,北京,长征空间
“红热-亚洲当代艺术”,美国,休斯顿美术馆
“有异物”,维也纳,艺术宫项目空间
2006 “琥珀屋”,旧金山,Luggage Store 画廊
“陌生景观”,北京,长征空间
“幻.想”,北京/米兰,玛蕊乐画廊
“我的空间.你的空间”,芝加哥,Walsh画廊
2005 “别样-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广州,广东美术馆
“联合现场-锦囊妙计”,美国,罗切斯特大学
“联合现场-24小时”,北京,北京电影制片厂
“布拉格双年展”,布拉格,捷克国家美术馆
“联合现场-乱伦”,北京,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中国-公共空间的动力学”,法兰克福,LA画廊
2004 “T.M.D-第三届长沙当代艺术展”,长沙,左岸春天
“多重界定-想象的社区”,天津,万科水晶城
“水泥地平线-中国当代艺术展”,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美术馆
“身体-中国”,法国,马赛现代美术馆
“100切”,芝加哥,312画廊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中国新影像”,纽约,国际摄影中心
美国,芝加哥大学美术馆
美国,西雅图美术馆(2005)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2005)
柏林,世界文化宫美术馆(2006)
美国,圣巴巴拉美术馆(2006)
美国,杜克大学美术馆(2006)
2003 “左手与右手”中德当代艺术联展,北京,798时态空间
“回音”,北京,798时态空间
“后感性-内幕”,北京,北京七色光剧场
2002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广州,广东美术馆
“范明珍和范明珠”,上海
2001 “亚太多媒体艺术节”,布里斯班,澳大利亚
“身体资源与物”,香港,艺术公社
“报应”,北京,芥子园
“声音2”,北京 ,芥子园
“后感性-狂欢”,北京,北京电影学院
“附体”,影像艺术展,杭州 上海 北京
2000 “声音”,北京,中国当代美术馆
“家”,当代艺术提案展,上海,月星家居广场
1999 “革命的首都—北京与伦敦”,伦敦,英国当代艺术研究院
“前后左右”,北京
“后感性-异形与妄想”,北京,芍药居小区
1998 “反视-自身与环境”,北京,北京建设大学
一片鹰架结构中隐约透露出捕鸟器的原形1;一个矩形的红砖建筑物建好两天后被拆除2;一座覆满竹叶的熊猫屋子,人们可以窥探却无法进入3。这只是三例用语言来描绘的,北京艺术家王卫(1972)创作的令人沉迷的奇妙装置艺术。看起来不像是艺术作品,而更像一个联繫日常生活的巧妙媒介,王卫积极而恰当地将现存空间与视觉元素结合,然后进行丰富与扩展,使其适应作品所身处的展览环境。通过这种攻击,处理和去语境的本质程式,他质疑呈现于肉眼之前的自然形体的真实性,并建造视窗以便研究新层次的意义。
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后,王卫其时已开始关注空间的基本原则,观者互动以及感官感知。作为活跃于上世纪90年代末以及本世纪初期的艺术家群体“后感性”成员,此运动也同时将其本性释放出来:一种即兴发挥的性格4。这个群体倾向于组织未经预演的先锋派展览,常常是令人震惊的,不仅仅寻求紧张强烈的情感反响,也将王卫的作品带入表演领域,尝试开拓全新的自主空间。
一件重要的早期作品是“临时空间”(Temporary Space,2003);由王卫徵募的10个外来工或称“砖贩子”-他们的生计是从被拆毁的场地收集砖头,然后再转卖给新的建筑场地,用两万多块砖头在画廊内部建起一个100平方米大小,高4米的方型空间。建好几天后,这件工程即被拆毁,砖头被运走卖掉,如此就完成了一次循环,整个过程歷时17天,还原了一场建造和拆解的週期。
在其职业生涯之中,王卫持续创作包含一种表述元素的装置作品,并不断加强对巧妙技法的研究探索。譬如自2007年以来,王卫已创作了一系列启发自北京动物园的作品;在一次游览中他震惊于动物围栏内的墙面设计——这些到底是为人而设还是为动物而设?此类想像的“自然”栖息环境由此激发了许多装置作品的灵感,包括“没有动物的动物园2”(A Zoo, No Animals 2,2007),这件作品是他在维也纳艺术馆项目空间览区内重建的一个完整的熊猫居室,以及广州观察社的作品“自然史6”(Natural History 6,2013),在一面弧形墙前,王卫使观者身临非洲龟笼子的背景之中,庞大的撒哈拉沙漠的前景却是一片不协调的丰满而灵动的蓝色湖泊。
最后,王卫的作品坚持并随沉浸技术带来的挑战而成长。一方面,通过带入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并将其嵌入白盒子空间,他将原物脱离语境——利用其中性空间的特性。
——强调我们日常环境的双重虚构和荒谬的现实。另一方面,通过改变这类白立方空间,他挑战原空间的优越性,并打破其假定的中立性。虽然不再处于地下状态,王卫却给自己设定更大的挑战——面对具有浓厚排外气息的空间——不是通过改变其结构,而是通过将其沉浸于一个构筑的叙述序列之中而改变其意义,使其充溢视觉和实体印象。
王卫的作品曾在众多重要的展览中展出,包括: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2010);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2009);“真实事件”(The Real Thing):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英国泰特利物浦美术馆(2007);“有异物”(Foreign Objects):维也纳美术馆项目空间(2007);“别样”(Beyond):第二届广州三年展(2005);“第二视线”(A Second Sight):布拉格双年展(2005);“在过去与未来之间”(Between Past and Future)中国新影像:纽约国际摄影中心(2004);首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