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不立文字

2024-11-28 15:43:05艺术家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1/002b54c46e0b9f55b004dbd1514a7178.jpg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孙贺麟绘制《六祖大师不立文字》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全书384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甲申岁怀六祖七律

忘言入理现真宗,圣哲无关文字中。

但觉一心皆是佛,坐观万化莫非空。

刹那谁道得成就,善悟堪能证大雄。

自性光明长照耀,方知智慧即神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1/fe13d560b6b507fb5c43ca6946d7ac47.jpg

​黄德劲先生诗评:

欲以一首诗为六祖慧能画像,是难的。因为六祖太光辉,太伟大,太深入人心。此光辉伟大深入人心,不仅对佛门中人与学佛崇佛者,更遍适于一切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知有感有觉悟之人。仅一个“本来无一物”之偈子,谁人不知?一本《六祖坛经》,影响何其深远?!而六祖之甚深禅意,却又是“不立文字”!

一切尽在不言中。彬宇先生怀六祖七律可贵之处,便在于处处不见六祖,处处都是六祖;句句无关坛经,句句源于坛经;字字不见赞美,字字都是赞美。

星云大师说,佛教传入中国近二千年,高僧辈出,法雨沾霖;禅智净范,流布南北,蔚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清流。多少栖心禅理之士,机锋峻烈,杀活自在;多少受持妙法之僧,廓清心体,刮垢磨光。六祖慧能与六祖坛经,正是其中的典范。

从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传迦叶尊者,菩提达摩把这一系的禅宗教法东传中国,到中国大地上禅宗五家七派的兴盛,这中间,慧能大师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

释慧能(公元638——713年),俗姓卢,三岁丧父,家境艰贫,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踏碓舂米。后受弘忍赏识,付嘱衣法,成为禅宗六祖。藏迹于猎人群伍十五年,始传法受戒。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皆以老病相辞,终未奉诏。后赴新州入灭,时年七十有六。

1956年5月,伟人视察广东,对陶铸等省委主要领导说:

“你们广东省有个慧能,你们知道吗?慧能在哲学上有很大的贡献,他把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推到最高峰,要比英国的贝克莱早一千年。你们应该好好看看《坛经》。一个不识字的农民能够提出高深的理论,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1958年8月21日,伟人在一次高层会议讲话时又说:

“唐朝佛教《六祖坛经》记载慧能和尚,不识字,很有学问,在广东传经,主张一切皆空,这是彻底的唯心论,但他突出了主观能动性,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大跃进。”

《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佛经。

中国禅宗之开花散叶,深入人心,实自六祖始。

“在中国禅宗史上,慧能是一个具有革新精神的禅师;在中国佛教史上,慧能是一个将佛教事业发扬光大的高僧;在世界佛教史上,慧能是一个把中西佛教思想融会贯通的思想家。

要了解中国佛教,不能不了解禅宗。要了解禅宗,不能不了解六祖慧能。”

谨依彬宇先生诗意,以“无关文字”“顿悟成佛”“光明长明”简析之。

无关文字

“忘言入理现真宗,圣哲无关文字中。”得意忘言,真理无言。圣哲虽然留下了只言片语,或是典籍经文,但真正圣哲的思想行迹,完全无关文字,而是时时处处都在大道中,潜移默化,利益群生。六祖慧能由一字不识的樵夫而成禅宗祖师,完全是“圣哲无关文字中”的典范。

《坛经》是六祖的经,对自家身世有极简省的陈述。《五灯会元》的记述相对铺陈些:

慧能大师者,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父行瑫,武德中左官于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三岁丧父,其母守志。鞠养及长,家尤贫窭,师樵采以给。

一日负薪至市中,闻客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问客曰:“此何法也?得于何人?”客曰:“此名金刚经,得于黄梅忍大师。”

慧能大师俗姓卢,父亲名行瑫,唐武德年间做了南海新州郡的属官,遂落户此地。慧能大师生于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农历二月初八子时。这一天,正好是天竺释伽牟尼不当王子29岁离家当和尚的圣日。天刚亮,便有两个和尚上门向慧能父母祝贺,对卢行瑫说:“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卢行瑫问:“何名惠能?”和尚说:“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做佛事。”“惠”与“慧”通,皆行于世。慧者,以慧启众也;能者,能为佛事也。

慧能三丧父,母子相依为命,靠打柴贴补家用。

一天他把柴背到市上,听见一个外地人在读《金刚经》,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顿时有所感悟,就问:“这是什么法呀?从谁那儿得到的?”答曰:“这叫《金刚经》,从黄梅县弘忍大师那儿得到 的。”

祖遽告其母以为法寻师之意。直抵韶州,遇高行士刘志略,结为交友。尼无尽藏者,即志略之姑也。常读槃经,师暂听之,即为解说其义,尼遂执卷问字。祖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祖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告乡里耆艾曰:“能是有道之人,宜请供养。”于是居人竞来瞻礼。

慧能大师告别母亲,不辞千里,去湖北黄梅寻求真法。其间遇到了好朋友刘志略和他的姑姑无尽藏尼师,两人的一番对话,便有了“诸佛妙理,无关文字”这一经典禅语的传世。

在《坛经·机缘品》中,六祖与无尽藏的对话,发生自黄梅得法之后。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

六祖本人得法的过程,亦正是“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的明证。如第一次见到五祖时,大字不识一个的慧能便以“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语惊四座,而得到了“根性大利”的评语。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慧能曰:慧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

再是那首著名的“得法之偈”的诞生。五祖觅传法人,当时的首座神秀,已经呈上了诗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虽然甚好,但是过不了五祖的关,也没能入六祖的法眼。于是被“打发”去踏碓舂面的六祖口述一偈,一下子“征服”了五祖。

……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慧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慧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慧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慧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慧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随后的过程,亦十分传奇。先是五祖为免六祖受到伤害,假意此偈“亦未见性”,随后“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西游记》中小孙猴拜见菩提祖师的桥段,便源自于此。慧能大师立即明白了,“三鼓入室”,拜见五祖,自此得授衣钵。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忘言入理现真宗,圣哲无关文字中。”自五祖与六祖相见,到大法传毕,其间亦绝少言语。真正的佛法大义,不在语言文字中,而在拈花一笑的心心相印中。

顿悟成佛

“但觉一心皆是佛,坐观万化莫非空。”佛是一而非二,所谓“不二法门”也;万化是空而非有,所谓“缘起性空”也。六祖慧能从得法到传法,生死逃亡,历经磨难,“命若游丝”,也正是一心向佛,空有转化的一个过程。

“刹那谁道得成就,善悟堪能证大雄。”刹那成就,顿悟成佛,根本在“悟”。佛法之“南顿北渐”决不是浅薄的谁比谁更高明,而只是对成佛大道的不同描述而已。六祖对此有十分精到的讲述。

古往今来,衣钵的传承,都是一件十分“艰危”的事情。即便六祖慧能,也不能免脱。还好都是祖师级的大人物,世事变化,风云阻挠,早已心如明镜,唯坦然面对尔。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慧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慧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慧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对于其间的生死磨难,一拨又一拨人要杀了慧能夺取衣钵,不得不隐身猎人队伍中“只吃肉边菜”达十五年之久等种种,六祖的总结是:

慧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

然而辛苦受尽,也便苦尽甘来。身怀大法的六祖,既知自己的使命,不可能长久隐姓埋名,一事无成;同样对于已经知道衣钵南渡的佛门中人来说,也随时在发现、等待六祖的出现。于是便有了“风动幡动”的著名故事。

且看《慧能大师传》(陈南燕著)的叙述:

唐朝仪风元年(公元六七六年),慧能结束了他的隐居生活,来到了广州。

……

自东晋时期到唐朝,印度僧人航海来到中国,凡在广州登岸的,都要到法性寺驻足传教。南朝刘宋时,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罗三藏曾到法性寺传教说法,说法期间,求那跋陀罗出资请人在寺里筑起一座戒坛,并在戒坛旁立下一方石碑,碑文用梵文阴字锲写,文字大意是:“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坛受戒。”

到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五〇二年)时,又有一个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来到法性寺,他看到了求那跋陀罗筑起的戒坛,读了坛旁石碑上的文字,心中有所触动,便取出他从本国带来的一株菩提树树苗,亲手种植在戒坛的旁边,并告诉当时寺中的住持和僧众,说:“此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在此菩提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此肉身菩萨,乃真传佛陀心印之法主也。”

当时寺中的僧众,把两位西天高僧的预言看作是“圣旨”,寺中定下了规矩,有专人负责打扫维修戒坛,护理浇灌菩提树,到唐高宗君临天下期间,不仅戒坛维护得很好,菩提树也长得修长挺拔了。

慧能先来到宝庄严寺,见寺中冷冷清清,僧人稀少,经询问后方才知道,这一天,法性寺的印宗法师开讲《涅槃经》,所以,宝庄严寺中的僧人都赶去法性寺听讲佛经了。

于是,慧能也来到了法性寺。

慧能经过天王殿,走到大雄宝殿前,只见宝殿前偌大一块空地上都坐满了僧人,在僧人的后面,则站满了众多的信徒,他们是从各地赶来听法师说法的。印宗法师身披深红色的袈裟,坐在一张临时搭起的讲台之后,面对着大众,抑扬顿挫地讲经说法。

……

印宗法师讲道:“世上诸法,千种现象,皆因为因缘和合,方才产生,那么,是有因才有缘呢?还是有缘才有因?”

印宗法师的话音刚落,有一阵风吹过,撩起殿前的长幡上下飘动。

幡,又称作胜幡,它象征着佛菩萨降魔的威德。凡结坛场,必须要以幡严饰,布列四周,此在佛教中称为“幡坛不相离”也。

印宗法师指着幡,向大众发问:“大家现在看到了这幡在动,但是,可以细想一下,幡自己会动吗?若幡不会动,那么必有动者。是风在动吗?若风在动,为什么我们又看不到风在动?风动幡动,究竟谁动?”

众僧中有一人起立说:“幡不会动,是风在动,风吹起了幡,我们才看到了幡动。”

又有一人站起,他反驳道:“说得不对!是幡在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幡在飘动,才联想到风在动。如果不是幡在动,我们又怎么能想象,风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

大众一下子分成了两派,争论得不可开交,如同鼎沸锅开。印宗法师自己也说不明白,一时该如何收场。

慧能觉得时机到了,他依着廊柱,朗声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诸位仁者的心在动!”

慧能的话简单明了,却像晴空里一个霹雳,把印宗法师惊呆了,也把听法大众惊呆了。

“我早就听说,黄梅东山弘忍大师的衣钵和禅法传来南方,是不是就是行者您啊?”印宗知道,十多年前,全国各地来南方寻找弘忍传人的游僧特别多,而现在事隔十多年,此事已渐渐被人忘却,但印宗心中的这个悬念却久久没有放下。现在,印宗凭着自己的直感,猜想眼前的这位智者就是亲受弘忍衣法的禅宗六祖。

慧能到此时才第一次向人说明自己的身份。

“既然您是五祖弘忍大师的传人,大师的袈裟应该在您这里,能不能让我亲眼见上一见?”

慧能知道印宗想从袈裟来印证禅宗宗师的真实身份,便笑道:“印宗印宗,印证禅宗。我一下山就遇到了你,这就是佛缘。”

慧能解下背上的布包,从中取出木匣,然后焚香致礼,打开盖子,薄如蝉翼的袈裟上镶缝的金丝,放射出一道道的金光,令人眩目。

印宗再次顶礼膜拜,并问慧能:“弘忍大师把佛法托付给你的时候,是怎样指点传授您的?”

“没有什么特殊的秘法。”“没有秘法?”

慧能见印宗用不太相信的眼光看着自己,便解释说:“弘忍大师只讲了要认识自己本来就具有的佛性,而不讲怎样通过禅定获得解脱。”

印宗不理解,再问:“禅僧坐禅,通过禅定获得解脱,是唯一的方便法门,为什么弘忍大师反而不讲呢?”

慧能答:“因为修禅定得解脱含有能求所求二法,这就不是究竟的佛法了,佛法是无彼此对待的不二之法。”

慧能大师为印宗讲经说法,辩解疑惑,充分展示了六祖的风采。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慧能剃发,愿事为师。慧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六祖结束了隐身漂泊的生涯,开始了开坛传法的历程。南朝两个印度高僧的预言自此应验。

“刹那谁道得成就,善悟堪能证大雄。”以六祖为代表的“顿教”法门,讲述的是“自性能含万法”,是“一念悟即佛”。所以每个人最重要是要见自性,是要观心自悟。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六祖有一首专门的“无相颂”,说理通俗,流传甚广, 值得牢记在心,时时讽诵。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

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还有更加通俗的在家修行的另一首“无相颂”,强调的是心平行直,忍让改过: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对于顿渐之争,六祖亦用极其通俗的语言,说得明明白白: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何名顿渐?法无顿渐,

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又说道:

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念无相无住,正是六祖法门的核心关窍。做到这一点,任何人都可以成佛。

光明长明

“自性光明长照耀,方知智慧即神通。”佛法开启的,正是自性光明。也只有自性光明长照耀,才能拥有智慧,才能“神通广大”。这个“神通”,不是迷信,不是神神鬼鬼,而是内心洁净,智慧通神,明白畅达而已。

尾联“自性光明长照耀,方知智慧即神通”,指出当修行者自性的光明能够持久地闪耀,也就是当内心的自性被充分发掘与彰显时,就会明白真正的智慧本身就是一种神通。这里的神通并不仅仅是世俗所理解的超自然奇异能力,而是指通过智慧对世间万物本质的透彻理解,从而能够超越尘世的迷惑与困境,达到一种自在解脱的境界,体现了佛家对智慧的高度尊崇以及认为智慧可引导修行者走向解脱的思想。

六祖的自性光明,智慧神通,全在一本《六祖坛经》里了。

作为禅宗的宗经宝典,《六祖坛经》在中国佛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绝无仅有的一本被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因为根据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才能被称为“经”,佛的弟子及后代佛徒的著作只能被称为“论”,由此足见《坛经》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之高,慧能禅宗影响之大。

《坛经》是六祖在黄梅得法之后回到南方,于曹溪宝林寺住持期间,应韶州韦刺史的邀请,在韶州大梵寺讲堂为僧俗一千余人说法,门人对其说法内容进行的记录和整理。全书叙述了慧能学佛的缘由和行历,概括了慧能的主要思想,记载了其圆寂前对禅宗宗旨的总结,主要描述了慧能如何由一个不识文字的砍柴少年最终成为一代禅宗宗师的过程,通过这一脉络,阐明了禅宗的具体传承、南宗的禅法,以及南宗对般若、定慧、坐禅、顿渐、一行三昧、无相、无住、无念等问题的解释。

《坛经》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自性自度”的解脱观。

禅宗因六祖慧能的改革与弘扬,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宗派,其后代弟子相继形成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临济宗在宋朝又演化出杨岐派和黄龙派,形成了禅宗 “五家七宗” 的繁荣局面。

在禅宗庞大的典籍中,《六祖坛经》被视为是一部无上的宝典,在中国佛学思想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力量;宋明两代理学家的语录,也深受此《坛经》影响。

六祖的禅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唐宋以来中国诗歌、文学、绘画等艺术,还随着禅宗的流传,对东亚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日本文化中的俳句、茶道、武士道、剑道、花道等都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近代,禅宗文化流传至欧美国家,也影响了美国的嬉皮士文化。

《六祖坛经》不仅是一部佛教经典,也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学作品,在民间具有广泛影响。伟人对《六祖坛经》情有独钟,随行携带,且在谈话时称其为老百姓的佛经。

《六祖坛经》的佛学中国化、大众化,突破了以往佛学主要影响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的局限,加之经文容易理解,非常适合中国人学习和读诵,所以直接深入到了广大的下层世俗民间,而为广大民众所接受,而其佛学的世俗化、大众化,不仅是对前贤高僧所推动的佛学中国化的补充与发展,也成为了佛学中国化、大众化的典型代表。

《坛经》中强调在世间求解脱的主张引发了传统佛教的人间化、生活化,并将世间法和佛法相结合、相统一。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正是遥接了这一主导思想而顺势而起的。人间佛教即主张做人即是作佛,世间法皆是佛法,这正是与《坛经》思想相契合的,也正是《坛经》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在近代的表现。

国学大师钱穆尤其将之与《论语》、《孟子》等书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并且将其列为中国人必读的九本书之一。

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

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

也许可以说,正是《坛经》,把佛教和佛经拉下了神坛,拉出了山林,走向了生活,走向了大众,走向了文化的人性化。而广泛深入的禅宗思想,对文学、书画,乃至治国理念,都有着难以置信的深刻影响。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

虽被则天皇帝至诚祈请,六祖也终于未再北行,未再陷入南顿北渐的无谓之争中。

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纳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

一切外在的荣耀,早已不会让六祖心生挂碍了。他已经完成自己的使命,就要离开了。六祖大师在曹溪弘法几十年,晚年将要入灭时,还是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广东新州。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

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对于已经成佛作祖的慧能大师来说,生死也早已勘破,来去自如,哪里会有悲喜呢?大师终于还是不放心自己的弟子与众化,留下一首偈子,离去了。

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

时为先天二年(713年)八月初三,六祖飘然永逝,世寿七十六岁。当年十一月十三日,慧能大师的徒众迁其真身及坐化的神龛和当初从五祖处承传的衣钵,从新州的国恩寺恭送于曹溪的宝林寺中仔细供养。

第二年,也即是开元二年(714年)七月二十五日,六祖真身被奉出龛。弟子中有名为方辩之人,特地以檀香泥抹涂于六祖真身之上。门下的其他弟子又记起祖师曾有人欲取其首的预言,于是先以铁叶和漆布,牢固保护祖师的颈项,然后送入塔内作永久供奉。

真身人塔之时,忽然塔中有道白光出现,其光直冲云天,三天之后才渐渐地散去。

六祖真正成为了“肉身菩萨”!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六祖慧能大师是汉传佛教的一座奇峰。他以一介白丁顿悟成道,未出家即得五祖衣钵,先成一代宗师后,再受具足戒为僧。大师一生弘法利生,德高望重。武后与唐中宗都曾召请他入宫说法,但被谢绝。圆寂后,慧能大师的禅宗正法之光仍普照世间一千三百余年,花开五叶,熠熠生辉。

六祖所让人深深景仰者有三:

一是成佛作祖,并不为出身所拘,甚至一字不识;

二是使命在身,生死不辞,即便藏身匿迹许多年;

三是绝不高高在上,而将甚深佛法,说给众人听。

(本文多参考《坛经》·陈秋平 尚荣译注;《慧能大师传》·陈南燕)

张红星教授注:

忘言: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三国·魏·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隐士,须发皆皓然,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宋·陈师道 《次韵德麟植桧》:“萧萧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入理:谓领悟佛理。南朝·梁简文帝 《与智琰法师书》:“对玩清虚,既在风云之表;游心入理,差多定慧之乐。”

真宗:释道两教谓所持的真正宗旨、正宗。唐·张九龄 《敕岁初处分》:“我玄元皇帝著《道德经》五千文,明乎真宗,致于妙用。”唐·孟郊 《夏月谒智远禅师》诗:“谒师见真宗,何必千万劫?”

万化:万事万物;大自然。 《申鉴‧政体》:“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至哉,此谓道根,万化存焉尔。”《汉书‧京房传》:“房对曰:‘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 ’”颜师古注: “万化,万机之事,施教化者也。一曰万物之类也。”唐·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刹那:梵语音译,古印度最小的计时单位,原指妇女纺绩一寻线所用的时间,后一般用来表示时间极短,瞬间即逝。南朝·沈约《千佛颂》:“瞬息三世,刹那亿劫。”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愁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

自性:佛学名词。指诸法各自具有的不变不灭之性。南朝·梁武帝 《凈业赋》:“既除客尘,又还自性。”唐·寒山 《诗》之二三八:“寄语诸仁者,复以何为怀。达道见自性,自性即如来。”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84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王丹)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