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痕

2024-12-10 14:37:17艺术家提供

王越岑的绘画没有对具象世界的再现,而是仅仅由流动的、相对的形态组成,由观者完成 解读。这些图像仿佛是高于人类存在的真相偶然掉落的碎片,向我们播放寥寥数秒钟又抽 离。我们来不及确认自己的解读是否正确,它们就在面前转瞬即逝。即便如此,她也并非 想表达对于不可知的无奈,而是在画面中暗藏着将这个混沌世界解构又重新拼凑的力量, 以及尝试去探寻真相的动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637b640d5e6abe7be4eabdb4fb80cf84.png

王越岑,《流动的根源》,2024,布面油画,80 x 60 cm

许多时候,无论是实际存在或是脑海中的场景,既定的具象化图像总会对观者的思绪进行 一定的束缚。而当艺术家的创作既不取材自客观的物理世界,也不来源于艺术史,仅由她 认知这个世界的视角所定义时,相对关系便取代了实体本来的视觉中心地位。王越岑聚集

于个体与群体之间的错综张力,把画面构建为一个不确定的场域。在此,飘忽不定的笔    触、色彩相融或碰撞,这些抽象形态与具象世界并没有固定的对照,而是在貌似接近的相 似中、在似是而非的变幻中游移。观者能客观描述出的只是形态自身的特点,如连接、束 缚或者悬挂的线条,如各个色块上下、里外的位置关系。流动的色块或许组成了黑暗宇宙 间的星团,隐秘深山中的洞穴,荒漠里的落日,泥土上的雨云,每个观众都能从这些模糊 的形态中看出不同的场景,他者如何解读并不能得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c759a35a13c755d410ebb0f25382d6e2.png

王越岑,《拉起一个圆》,2024,布面油画,80 x 80 cm

在《拉起一个圆》中,就客观的元素及其间关系而言,一群细碎的克莱因蓝个体处在一片 红色的整体之上,它们被一圈金色的细线环绕,而它们上方则是一块浅蓝但含有灰褐色杂 质的形体。在我们对于指涉对象毫无所知的基础上,形态或其间关系的价值判断更是模糊 而无从猜测。也许是这些蓝色如海葵般的有机体生长于一片红色的土地,又或者它们陷于 这一滩泥淖,被金色的线所禁锢;上方是一团即将降下甘霖的雨云,或是一块无处不在的 绝对秩序。由此可见,艺术家正尝试用一种摒弃正负极概念的方式进行创作。

近代以前,作者被看成是文艺作品唯一和永久的主人,而观者对作品只有选择和接受的权 利。随着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理论的提出,作者的主宰地  位被颠覆,文本从中独立,而读者的地位也被提高,不同的私人视角成为了文本的一部    分。这一理论将社会文化和个人心理的因素带入作品,使得文艺批评更为贴近生活与时    代,而非围绕作者本人的单一性解读。此刻,作者成为隐匿的表述者,以不存在风格和态 度的方式创作;读者成为临时的容器,以不唯一、不确定的状态进行文本的解读,体验其 多元和复杂。相似地,王越岑的作品也同样践行着去中心化的概念,绘画的叙事者仿佛幻 影,隐匿着自己的立场和情绪。由于图像本身始终保持微妙的中立,观者只好凭借各自的 想象力去探寻画面的有无。其纷然不一的结果也意味着在她的绘画里,艺术家作为作品所 有者和最终解释人的官方权威形象被打破,话语的中心被转移到作品本身,而阐释的权力 被转交给观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2c043655da5f603c234961955ef09021.png

王越岑,《还是天光未尽的时辰》,2024,布面油画, 100 x 100 cm

与此同时,王越岑笔下似是而非的抽象性对观者的视觉以及绘画媒介的性质提出诘问,仿 佛一切的边界都已经模糊——实存与想象,主体与客体,在场与缺席。她关心的是形态间 或分庭抗礼,或相融相洽的连续性进程。她笔下的色块仿似容器,边界并非由坚实的墙壁 构成,而是浸身于不息的包容、吞并、破裂之中。随时可能有一条斜线打破画布的整体    性,固执地使其处在永恒的不平衡里。如此,二维静态的画面变成了持续一定长度的时间 切片,在真实与虚幻的灰色地带,同时作用于观者的视觉和心理图像,使我们产生基于画 面的联想。

王越岑从不致力于再现可见的世界,而是期望通过这些动态的时间切片,引诱暗流涌动的 真实浮出水面——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真实存在,而是世界的究极真相。她以一己之力、 一双眼睛观察周遭环境,并试图总结有关个体与群体、人与社会、权力与压迫的普世实

质。自小在不同的城市和文化中成长的她,经历过价值观、世界观的不断打破与重组,也 逐渐将追寻世界和社会的种种答案而不得的过程看作习以为常。在一次次的观念重建后, 世界对于她来说不再有唯一的标准,抽象符号系统也不再拥有既定的规则,失去了支配和 命令的能力。

此间,王越岑找寻的真实与拉康提出的“ 实在界”(the Real)不谋而合。在拉康的世界观   中,“象征界”(the Symbolic)包含了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一切规矩准则、意识形态、权   利秩序;而“ 实在界”则是摒弃上述所有符号后,世界留下的不可描述的终极真相。这样的  真相高于人类语言与认知,只有当“ 实在界的入侵”(intrusion of the Real)偶然发生时,  我们方能发现其踪迹。当成长于和平年代的人们亲眼见到子弹呼啸而过,当窝居城市已久 的人突然置身无与伦比的山川河流,当一首动人的音乐以难以言喻的方式使人潸然泪

下 ……仿佛有那么一霎那,我们触到了终极的存在性真理。那是任凭用多么华丽的词藻向 他人诉说,我们仍然觉得词不达意,可遇而不可求,也不可言传的桃花源。

正是实在界的不可知让人类总是试图追逐其碎片,追问其源头。王越岑作品中的形态虽然 没有明确的现实参照,但是它们之间或包含、或支撑、或压制、或藏匿的暧昧关系让观众 得以用无数种方式将其与抽象的社会概念产生联系。山洞里悬挂的胚胎,火红云彩破裂后 露出的天空,寥寥几根支柱上闪烁的微光 ……这些似是而非的图像仿佛一道道谜语,加深 着我们对于身份、权力和欲望的思考。我们都心知肚明,用言语记录“ 实在界”碎片的模样  总是徒劳,而恰恰是画面意义上的模糊,以及如此西西弗式的求索,使我们对于探索世界 的过程如此着迷。在每个观者心里,王越岑的绘画都是一粒种子,每粒种子都将长出一座 不一样的异世界。其中光怪陆离的纷繁景象,上演着关系的此消彼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ad1fe7a337a88d2cfca80ff91c1c30d8.png

​王越岑,《万籁俱寂》,2024,布面油画,80 x 80 cm

我们究竟在看什么?我们在这个大千世界中究竟在用双眼寻找什么样的图像,什么样的真 理?自然,我们有各自不同的答案。(文/黎扬扬)

(责任编辑:王丹)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