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王紫卓的系列作品《被遗忘的灰烬》
2025-03-26 18:09:33艺术家提供
作者:梁毅
王紫卓的最新系列作品《被遗忘的灰烬》,是一场关于记忆、历史与空间的深刻反思。在她作品中,废墟不再只是时间遗留下的残骸,而是被重新激活的叙事载体,见证着时间与情感的交织。当观者的目光停留于那些被火焰舔舐过的废弃工厂、未竣工拆迁楼与老旧剧场影像前,面对照片边缘焦黑裂痕背后若隐若现的骨架、坍缩的天花板时,他们实际上遭遇的是一场记忆的双重坍塌——既是照片承载的物理空间消亡史,亦是图像本身在火焰中完成的物质性毁灭,这正是该作品观念的锋利所在。
有别于单纯用镜头记录废墟的传统纪实方式,王紫卓的突破在于构建了"创伤-重生"的双向艺术语言:先通过摄影定格已成废墟的现代性空间,再将图像载体置于精准控制的燃烧中。这种"影像的二次毁灭"具有范式创新价值——照片本体燃烧形成的碳化褶皱,像是建筑经历了一场大火的痕迹,恰好与照片记录的钢筋断裂、墙体剥落形成物质同构。
通过对这些废墟的影像进行烧灼,艺术家赋予了它们一种新的生命力——它们成为了“记忆的容器”。观者的视觉追踪被迫在碳化裂痕间游移,这种受阻的观看恰激活普鲁斯特式非自主记忆。《被遗忘的灰烬》这组作品试图触发观众内心的情感反应,重新让记忆成为一种感官与情绪的体验。记忆并不是一种清晰的、可控的存在,而是充满了模糊与断裂,正如这些烧毁的照片一样,在时间的洪流中不可避免地被撕裂与遗忘。当观者面对那些烧毁的废墟影像时,他们或许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变迁与历史的遗弃,产生一种内在的共鸣。
同时,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废墟不仅仅是过去的见证,它们也是历史变迁中的伤疤,代表着社会与个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脆弱性。空旷高楼、废旧仪器与民居断壁的双重损毁——实体的消亡与影像的焚毁,在焦痕边缘形成记忆拓扑学的褶皱。艺术家烧毁的不只是照片,更像在给整个时代做切片检查。当我们看到墙壁在相纸上碳化,对寄望未来的标语下堆满了砖块和伤疤,而现实中这些地方早已被购物中心取代时,突然意识到:实体空间的消亡速度,比相纸烧毁快得多。集体记忆中的工人厂房、居民楼、老式剧院,就像这些被火焰灼穿的照片,还没来得及让人看清细节,就变成了残缺的碎片。这种记忆的损毁不是偶然,而是轰鸣向前的推土机和资本浪潮必然留下的疤痕。
这组作品通过其物质性破坏,让过去的居住场所仅剩的倾颓断壁与个体经验中的失落空间产生纠缠,观者在观看作品的同时能体验到记忆的碎片化和消逝感,借由这种无意识的情感流动,打破了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界限。那些被火焰镂空的图像区域,在物质缺失中生成更强烈的记忆在场。通过这种创新的艺术语言,《被遗忘的灰烬》将记忆的非自主流动呈现给了观众,揭示了记忆在历史与个体之间的复杂交织。
(责任编辑:罗亚坤)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