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汪寅生 二维码图标

加关注

开通服务:雅昌博主

性  别:

出生年份:1950年

籍  贯:安徽省

擅  长:书法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职  称:高级编辑(记者)

任职机构: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

头  衔:名誉主席、终身名誉主席

学  历:本科

注册时间:2014-09-05

今日访问:68

总访问量:194873

艺术家年表更多

艺术家风采更多

汪寅生首页> 资讯>书法相伴写人生

书法相伴写人生

2017-03-05 12:27:50来源: 书法报硬笔书法作者: 汪寅生

书 法 相 人 生

      汪寅生

 

       我这一生, 与书法有不解之缘。

     父亲对子女的影响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因为我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对我影响很大。他原在江苏宜兴紫砂陶瓷厂从事书画雕刻,1942年回到安徽老家务农,逢年过节为乡亲们写春联几乎是他的专利。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小时候家境贫寒,无钱买纸,就在旧报纸上练。我9岁跨入小学校门,学校有大字课,语文老师就是书法老师。一年级是描红起步,后来临习柳公权的《玄秘塔》。在学校练字是学生的硬任务,每天都有作业的。每当我放学步行3里路回家,做完家庭作业后,父亲总是敦促我用水在磨平的砖头上练字,父亲说:“每天静心写二十个字。心不静不要写。”我家的老房子西边的外墙,有一截是大块石板砌的,平平整整,我经常用粉笔在上面谢谢画画。回想当年,写字也是老师要我们写,家长督促我写,逐步培养了兴趣。

小学毕业了,我要到离家50里外的石田中学读书。临行前,父亲把家藏的董其昌所书的《归去来辞》行书字帖放入我的书箱,叮嘱说:“你光练楷书不行,要开始练行书啦。”父亲虽然只是一句话,其实是我学习书法的引导者和把舵人。到了中学,正好每天中午也有大字课,我就临写董香光的行书字帖。语文老师教程定刚,是安徽师大的毕业生,他当时约25岁,在我的印象中他特别重视大字课,批改作业也很认真。学生大字写得好,就用红色毛笔画一个大圈,偏旁部首写得好,就画一个小圈,甚至一撇一捺、一横一竖写得好,都会画上一个小圈圈。班上的同学一拿到大字本,就数自己得了几个红圈圈、看哪位同学得的红圈圈最多。我的大字本上的红圈圈是比较多的,也会引来同学羡慕的眼光。班上有三、四位同学的字写得比较好,班里出黑板报,都让我们几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每逢寒假回家,村里乡邻写春联的事就逐步由我代劳了,我父亲在一边看着,心里乐着呢!

1968年3月,我应征入伍了。当时正值“文革”期间,部队和地方都搞“忠”字化、“红”海洋。我当文书,经常刻钢板、油印学习简报;还拎着油漆桶爬梯子,在墙上写标语。部队开大会写横幅、出墙报,我都参与其中。那时学习多,会议多,每个星期都有写横幅、标语的任务,我得到锻炼的机会也多。1973年9月,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遇到古文老师侯镜昶。他是著名书法家、南大中文系教授胡小石的研究生,毛笔、钢笔和粉笔字都写得好。他上课时在黑班上写粉笔字,行笔流畅,字形美观,粉笔磨擦黑板发出“叽叽”的声音,同学们都十分欣赏,有的情不自禁地发出“啧啧”的叫好声,有的不声不响地跟着老师学写字。侯老师批改我的作文,看到我是为数不多的用毛笔写作文的,特意在作文后面写下批语:“请多临写古人字帖!”我看到老师的批语,心里特别高兴,趁他来上课的机会就去请教他。他建议我到中文系资料室借字帖来练,从古人字帖中练风骨寻神韵。由此,我才开始接触到草书、隶书、等。那时,同学们中午打牌、逛街,我就临帖写字,广泛涉猎“二王”的行草、孙过庭的《书谱》,还有米芾、苏东坡、赵孟頫、王铎等名家的法帖以及汉代隶书拓本。在大学里,我还自学篆刻,又专门查找《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学习篆书的结构规律和字法。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硬笔书法逐步兴起,到八十年代中期达到高潮,我被卷入其中。大学读书时,就得知当时在新华日报社美术组工作的田原先生用蘸水笔题写报纸的标题而受追捧,我就去向他请教。他把日本朋友送给他的蘸水笔尖送给我,我如获至宝。这种笔尖弹性好,写字有粗细变化,视觉效果好,成为一种时尚。1985年,《江苏青年报》举办一次全省青年钢笔书法大赛,有王刚、韩广营、沈伟刚、王贤仲、徐永福和我等一批青年人获奖。原先,我们并不相识,因为参赛获奖而有了联系,经常交流,我们六人于1986年5月在南京鼓楼公园举办一次硬笔书法联展。这次展览,是江苏省历史上第一次硬笔书法展。当时为了找书法大家来题写展标,还有一段趣闻:我去请时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武中奇老先生题写“硬笔书法展览”六个字,武老开始不愿意写,与我开玩笑说:“我不会写硬笔字。”语气肯定,似乎没有商量的余地。在我的一再要求下答应写了,他说:“我要用筷子写,署上你汪寅生的名字。”我说:“武老,您用筷子写可以,但署我的名字可不行。谁都认得您老的字,署我的名那不是冒名顶替吗?”武老笑着说:“那我不写啦!”无奈,随便吧!结果,正式用出来的展标我把自己的名字省略掉了!

那次书展之后,我们几人加紧筹备组建江苏省青年钢笔书法协会,并推举我为主席。在江苏省文联的领导下,得到南京金笔厂的支持,于1987年1月成立了江苏省青年钢笔书法家协会,后来更名为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协会的生命在于活动。我们这帮年轻人精力旺盛,热情很高,一到节假日就聚到一起开展活动,每个月都召开主席办公会议,研究工作,先后组织了“天文杯”、“金蛙杯”全省硬笔书法比赛、“金龙杯硬笔书法大展”,还组织函授硬笔书法教学。活动连连,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当时江苏书坛上的书法名家武中奇、陈大羽、尉天池、张杰、尉天池、赵绪成、章炳文、孙晓云等等都参加我们的活动,给予热情的支持!时任副省长的杨詠沂、季允石都出席江苏省硬协的大型活动,这无疑是对我们硬笔书法事业的大力支持!那时,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我们这般年轻人能自觉地为协会活动付出大量精力和时间,这是为什么?现在回想起来,那股高涨的热情来自于时代的要求和自己的喜爱与社会责任的担当,没有什么名利杂念的驱使,这种纯正的精神真是弥足珍贵的!

到现在,江苏省硬笔书法事业发展也走过了30年,当时的情况和当下的情形有了很大变化。那时的大规模比赛和书法展的推进,其实是造势,是发动;能够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也是因为人们认为硬笔书法的兴起是一个新生事物,理所当然地受到各方的关注!时代在进步,到21世纪的今天,电脑科技突飞猛进地发展,已经严重冲击人们的书写。在这样的时态下,我们的重点是教学为主,扎扎实实地去培养新生代,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同时又在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兼职,一直到2007年6月,我当上省直书协的主席至今,其实是走了一条硬笔、毛笔双管齐下,软硬兼施的路。有人会问:毛笔和硬笔有什么不同?钢笔字写得好,是不是毛笔字也写得好?或者毛笔字写得好,钢笔字就写得好?从我的实践看,无论钢笔或是毛笔,书写对象都是汉字,那么,都要遵守汉字的书写规范要求,只是书写的工具不同,要求也不同而已。硬笔书法线条单一,运笔过程不很明显,不能写太大的字。而毛笔书写变化大,能大能小,能粗能细,墨色会有浓淡枯涩之别。所以,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其实,硬笔和毛笔使用自如,两种书法都写得好的人简直太多了,这说明,硬笔与毛笔之间没有鸿沟,只要掌握各自的基本规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达到理想的目的并不难!

1979年9月,我调到江苏电台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在完成繁重的采编任务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写字和从事书法社会活动。到2005年1月,我退居二线,工作不像以前那样忙碌,节奏慢了下来,我有更多时间来琢磨书法,研习书法,再次从头开始,临帖创作齐头并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书艺水平。当然,身在书法协会的领导岗位,还要在其位谋其职,努力把协会的工作开展好,完成好社会人的社会职责!练书法即“练人”。在负重而行的新闻工作岗位上,我从笔走龙蛇与黑白辉映的纸上消磨躁动的情绪,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美好的精神陶冶。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坎坷和不舒心的事,我也能从临写古帖中去领悟,静心磨砺意志,提高修养。所以,临池不辍、练习不止,我所付出的是时间和精力,得到的是中华文化底蕴气息的感染和艺术审美境界的熏陶。

  “书法由来智慧根,应从深处悟心源”(林散之诗句)。书法其实是很深奥的,初学者往往求其形,求外在的美,不知内涵之深。

我在青年时代练字没有悟性,只是凭兴趣写写画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求其形不懂运笔用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临池经验的积累,与同道们交流,不断丰富自己,对书法的认知逐步加深了。深感练字追求神合,讲究韵味,融入情感之重要。学古人的书法,学其形易,追风骨难;学点画易,求其神难。初学者,往往急于求成,但又不知从何入手。要知道,学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到那个时候悟不出那个道理。除了要有时间的磨练,还要有方法,不得法就会事半功倍,甚至会走不上正道。还有,书法的创新是很难的,也不是人人都有创新的天赋。社会上的怪现象多得很:浅尝辄止,自以为是者有之;懂得皮毛,炫耀卖弄者有之;甚至将书法当杂耍,走江湖故弄玄虚,以丑为美,凡此种种,其实是缺少对书法的敬畏之心,亵渎传统文化。

     “书艺无止境”,我将不懈努力。

 

 

( 此文刊登在《书法报硬笔书法》2017年3月1日的“硬笔书法人生”栏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买家服务中心: 400 601 8111 help@artron.net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汪寅生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微官网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