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赵俊忠 二维码图标

加关注

性  别:

擅  长:油画

注册时间:2014-04-08

今日访问:184

总访问量:163110

艺术家年表更多

获奖记录更多

赵俊忠首页> 资讯>对当代中国写实油画现状的思考

对当代中国写实油画现状的思考

2014-08-10 22:19:11作者: 赵俊忠

摘要:本文的一个基本的观点是,中国的油画创作,特别是写实油画的创作,在经历了长达百年的创作探索之后,在经历了新中国政治与文化的历史变迁之后,本土化和民族化仍然是一个挥之不去,并且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油画;写实;原点;民族化

 

当下的一些写实油画展览和研讨会

翻阅最近的上海报章,与文化和艺术相关的话题中,首要的即是建国六十周年,与此盛大纪念相关的,即是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和无以计数的以建国六十周年的名义举办的各类文化艺术展览,比如“火红的岁月——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回顾展”、“献礼建国六十周年——‘红色记忆’艺术邀请展”等。

六十年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段,对中国写实油画的发展而言,无疑恰好也是一段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六十年,梳理与反思便很自然地成为致力于中国油画创作与发展研究的学者画家们的中心话题。据我了解的最近的展事,即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中国写实画派五周年特展”,以及由中国油画协会主办的“研究与超越 —— 第二届中国小幅油画展”,这两项展事,都将在中国最高规格的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中展览,而组织这两次展览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创作机构。在经历新世纪头十年的创作于市场风波之后,以六十年的历时性视角,重新来审视中国写实油画的历程,我们自然会发现一些至为特别的事件和致力于中国油画本土化、民族化研究与创作的学者们的美好愿景。本文的陈述,也正是基于对中国写实油画或者是中国油画创作的未来之路这一值得践行者和后来者思考的问题,加以阐释和梳理。

在梳理与中国写实油画相关的创作、展览和研究状况后,笔者注意到最近几年的一些新的事件。其中最主要的即是有关中国写实油画的一系列研讨会的召开。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油画学会”,这一成立于1995年的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经文化部批准,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汇集了从事油画创作、研究、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等一百余人,在十年的历程中,以民间的性质组织并召开了一系列的油画研讨会(“精神与品格 — 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拓展与融合 — 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现代中国绘画中的自然学术研讨会”、“中国油画与现代性学术研讨会”)其中的相当部分研讨会是在2006之后举行的。这一团体的组织及其活动,大体在两层意义上凸显我们的学术界对中国油画特别是写实油画不同寻常的关注:首先,这是一个以民间团体的形式,实现中国油画百年研究的宏大愿景的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建国六十年中国油画研究理路的空白,也有效地实现了民间与官方的两便,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艺术回归理性沉淀之后才有的新格局;其次,在此前有关中国油画的研究过程中,虽然有着零星的探讨,但由于社会总体的政治环境和八十年的狂飙突进风潮,以及相对单薄的创作经历,使得众多的油画家和研究者无暇顾及油画的研究问题,而现在,经历了几代油画家的学术传承与人生历练之后,中国的写实油画渐次成为一个具备丰厚历史话题与艺术故事的表达方式而深入人心。

因而,个人认为,中国油画创作的历史变迁与当下学术研究的渐次深入,将共同为后三十年中国油画乃至当代艺术提供极为有价值的艺术理论参照。

为充分阐释本文的主要观点,以下仅就六十年来中国油画特别是写实油画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中心的要点,大体落脚在写实油画的纪实性,以及如何回到原点寻找新的支撑等问题,以期对油画本土化的未来前景做一些个人的思考与回顾。

 

写实油画的纪实性

回顾六十年的中国油画创作,个人认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写实油画或者说油画的写实性,其实其背后是有一个很强的文化和历史的背景在框定我们的思维。从最早的建国十七年油画创作的政治要求,到文革时期的政治创作,再到八十年代的伤痕美术时期的写实,直到现在的重大历史题材,建国后的六十年油画历史中,我们所能够见到的与写实相关的油画创作,大部分都落脚在这些具备崇高主题与宏大叙事的作品上。依照一个较为官方的说法是油画家面临的新课题是:“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为工农兵服务,深入群众生活等。新、老油画家都有一个调整或改变原有的艺术面貌,以适应新时代的任务。”

这种运用通俗的写实手法,表现带有理想主义情结的新生活题材,当是六十年油画创作的共通主题,或者说是主旋律。因而,这里我们谈到的写实油画或油画的写实性,更多的是要对一个既定的历史时期,及这一时期中所发生的事件的如实反映和历史纪录,比如我们常会说到的《开国大典》、《毛主席在井冈山》、《红军过雪山》、《延河边上》、《****和安源矿工》等,即是对1950-70年代的中国大陆社会历史情境的如实反映和红色颂歌。应该说,这是一段革命的开国气象与政治偶像崇拜极度狂热的时期,开国的气象源于对一种崭新的社会理想图式的憧憬,偶像崇拜则是对功成人士的敬仰与膜拜,二者在深层的文化心理上,共同构筑了介于过去与未来之间国人的大国构想与现实生活景观。虽然以今日的视点来看,这一时期已被视为高度的政治热情融化现实的生活困境,或者说国人被意外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非理智的举动,但就一个无法重复的历史演进规律来看,这已然不再重要。现在我们要分析的问题,已不是它为什么生发的问题,而是它如何呈现自身的问题。虽然当下的现实被未来与过去所遮蔽,但一些属于人性共同的质素,比如长久的苦难重压、艰辛且卑微的生活现状、无常的生命起息,以及由于贫弱的肌体和国民经济所带来的国家自卑感,等等,这些经由长达100年的民族积累,一旦遭逢独立与自尊的勃发,则必然将源于心理的无限期待,转化为极端的狂热与膜拜。

由一种狂热且具理想主义的民族心态出发,衍生的对英雄人物和历史重大事件的回顾和追忆,当是写实性油画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书记员的一个最好的诠释。笔者对此的另外一个观点是,油画的本土化在经历了晚清民国的技术层面的尝试和探索之后,在苏俄教学模式下,沿袭自文艺复兴以来欧人写实传统的油画,恰乎可以在本土化的主题转换上,给中国的油画创作提供了别样的社会文化空间,尽管这一空间的营造有着诸多的政治色彩和威权意识,但固步于一种程式,做深入的发掘,以一种较为生硬的文化方式转换本土的艺术表现,相对于数千年的书画艺术表现手法来说,还是有着它较为强势的便利的。反观当下的艺术创作状态,尽管水墨艺术在八十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新潮中努力求取其生成的可能,但三十年的艺术史,基于油画、雕塑以及装置、影像等手段表现当下国人心理空间的方式,无疑是最具有其说服力的。无论是从样式和手段的异域特征,以及国人对这些样式的陌生化,都在一个群体性的求知欲的支配下,成为众多艺术从业者的心灵归宿。

这种注重写实油画的纪实性特征的时代氛围和创作状态,在八十年代由于思想解放和个体意志的凸显,具有了新的突破,这些或许是写实油画本土化或与中国历史情境深入接触的另一个状态。比如八十年代以务实的精神,沉潜于人物画、肖像画创作,努力积累经验,以利于解决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的油画家们,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具有强烈的学院派作风与习惯;而另外一波八十年代的乡土写实风潮中成长起来的年轻艺术家们,也在乡土写实主义的道路上展开了理想与诗化情怀的表达。若从本土化的角度来谈,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民国时期的本土化探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所针对的情景是决然不同的,民国时期看重的是晚清到民国的社会生活与人心,带有对本土文化的一种暧昧以及对新艺术样式压抑不住的好奇,但尝试又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其个人意志的强悍,八十年代的乡土写实也具有这样的特征,他们的创作,也彰显了三十年的人事变迁与乡土中国的无畏,以及对浪漫情怀的追思。诗意与理想,以及对社会的期待,是众多个体意志伸展的表现。当个体的意志超越于技巧本身的时候,八十年代的油画家选择了在经典的写实手段里钻研特定的技巧,以利于表达意志;在此,九十年代后的艺术家则选择了放弃或超越经典的技巧,实现多媒材与跨介质的创作,个人认为这些同样属于写实的范畴,也是油画本土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回到原点

2006年4 月25 日至27 日中国油画学会与上海美术馆共同举办了“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讨会”。一位参加此次会议的学者在发言中曾将比作“是继‘八五新潮’后又一起具有标志性的文化事件,将对中国油画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影响。”三年过去了,虽然我们不知是否可以将此作为一个与“八五新潮”同样宏大的标志性事件来看待,但有一点是可以感受到的,那就是中国从事写实油画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都共同感受到这次交谈和讨论的未来期许,而会议选择在上海,也是有其地域的意义。

笔者简单回顾了一下上海的油画史,大体知道上海在近现代中国油画特别是写实油画史上扮演了至为重要的角色,即上海土山湾油画作坊和周湘等人开风气之先,在民国上海这一市民阶层兴盛的状态下,完成了油画创作坊与油画市场的开拓,这一开拓在九十年代,随着陈逸飞等人的成功经验,而渐次成为上海这一国际化都市的特别话题。上海也成为与北京并驾齐驱的两块当代油画艺术重地之一。

这样看来,回到原点,似乎成为一些研究中国写实油画的学者们着力关注的要点。闻力鹏先生在谈到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问题时,认为“进入近代,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艺术也需要用油画这个形式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内涵,而且一开始也发现有一个本土化的问题。可以说,中国油画一开始就为解决这个问题不断地进行挣扎。民族化的过程是艰苦曲折的,其中出现过偏差,有人尝试用中国年画的方法来表现,单线条,平涂,还借助宣纸、绢等中国画材料进行探索,但都不成功,因为两者的区别不只在于材料。但是全盘照搬呢,意义也不大,所以最近不大有人再提民族化的口号了,而提出油画的‘中国学派’或者中国意象的概念,要将中国哲学、情感和意境融入画面中。在多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油画开始对人性及人的本体性进行深刻思考,但这能否成为方向,能否成功,一切还要由实践来检验。”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况,如果说民国时期,我们的前辈油画家们已经挣扎于这个问题,那么在经历了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和文化动荡之后的今天,问题仍然存在着,并且迎来了更为复杂的文化的全球视野和其他当代艺术形式的挤压。

因而,笔者认为,中国写实油画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规避由现实语境造成的文化、市场、和其他艺术形式挤压的焦虑,而是要如何直面这些当下的问题,深入到问题的内核,在真实的观念和个体的信仰层面,回到智慧的原点,再次找到艺术赖以支撑的精神家园。

 

小结

因而现在的可能:新古典走来的油画家们正在搭建油画的中国学派,一部分的学者在重新思考油画的民族化问题,本土化似乎成为这些人士关注的焦点,而对于一个新旧转换的时段,特别是在当下这个经历了八十年代欧美风潮和当代艺术市场冲撞的时候,油画的路数,或者更可以说中国艺术的路数,当如何向前,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这是新一轮谏言时代的开始,也是催生新的艺术可能的开始。体制并不是所有问题的中心,人心才是这些变迁和突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超, 《上海油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2] 冷林、赵力,《中国当代油画现状》,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3

[3] 贾方舟,《中国油画的当代建树及其面临的困境》,北京:《美苑》杂志,1997

[4] 周功华,《油画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5] 汪滨,《漫谈中国油画现状》,《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2006年第02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买家服务中心: 400 601 8111 help@artron.net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赵俊忠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