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个人信息

叶其璋

加关注
艺术家手机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访问
该艺术家微官网

性    别:

擅    长:油画

注册时间:2016-04-14

今日访问:73

总访问量:134246

个人简介

1938年出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师范学校(原行知艺术学校); 196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院)。文革后回校任教多年,并加入全国美协。1983—1986年在东亚研究所的基金资助下,于美国伯克利加州 ...详细

热门展示|热门推介

中国缘

2017-07-01 15:33:05作者: 叶其璋

     弗莱德﹒马丁(Fred Martin)在中国美院于今年6月17日的展览开幕前三天刚过了90寿辰。在我们叙谈时,他告诉我在三周以前才开始使用手杖,而且很难预测他逐月变化的身体状况……可是从他的午餐不避甜食;在国际航线上能长途旅行;在美、加两地自驾外出,显见马丁体质不弱。由于夫人居住在蒙特利安,有家用游泳池,所以他以加拿大为主要居住地,必要时回旧金山处理公务、会客。

    1986年,我结束了伯克利加大的基金会资助,去旧金山艺术学院(注)任教时,他才59岁,年富力壮,任学术院长。马丁自小对中国的东方文化极感兴趣,一心向往神秘的中国,因此我们就很自然地促成了中美学生和老师的交流计划, 之后肖峰院长及郑胜天老师先后访美时就具体落实和开启了最早的中美艺术教学的交流项目。在双方努力下持续了七、八年时间。当时中国学生的经费难题无解,只能安排老师作访问学者参与交换。潘公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以此机会访美两年,在旧金山艺术学院获得荣誉博士称号。马丁院长一直亲自率领学生来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体验东方美学理论和实践中国艺术的难得机会,此外他还访问了不少中国文化名城。因此,每年浙江美院的暑假都会迎来一批美国客人。期间他个人在杭州及上海办了三个展览,之后又在北京等地举办了四次展览。这次捐赠于中国美院作为永久收藏的作品36件。他在少年时就来过中国,以后又陆续来中国参观访问逾十九次。旅途中用图文写作有关中国笔记五本;在美国的艺术报刊专栏介绍东方文化及中国绘画的文章无数。他的作品被收藏在纽约现代艺术馆;惠特尼美国艺术馆;旧金山现代艺术馆等。他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崛起的最有影响力的一代艺术家。

    马丁是一位深谙天理人道的学者,他十分重视精神因素在艺术创作中多层次阐释。他对哲学研究从未间断过,而且更热爱中国的老子,孔子的经典著作,往往将心得体会溶于系列作品之中,观者可以感受到他具有包容性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度,迸发出满怀激情的表现欲望。这一切皆受之于中国哲理赋予他的灵感,在其序言的最后写道:“我们用既有之物;去创造所能之物;去诉说须言之语。”

    当我们一起坐车穿过钱江对岸的滨江,参访三十余位进驻白一美术馆的艺术家,同时参观了白一教授的精彩瓷艺,使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傍晚送他回酒店时,他坐在车子后座,却还是很有规律地将安全带系牢,完全遵循秩序和共同规则。在滨江的路上他很好奇地看着一排排新型的建筑沿着大路两边延伸,为中国三十年来的日新月异变化,感慨万千。他只是提了一个问题,那么原住民和农民又去哪里呢?临别时,我深为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在我生命旅途中,得到了极其有益的潜移默化的教导,为之感恩。最后就以他的达观语言结束本文。“人生经验凝练,昭示现在与未来”。

注:旧金山艺术学院成立于1871年

 

 

附:马丁的“中国缘”自述

 

    第一次我去中国旅行时,还是一个孩子。每周日晚上都去我们家称呼“中国人”的饭店用餐。我当时是“冒险者”,记得我要了炒面和海带汤,这是我家在中国常用的晚饭。

    第二次去中国时,是1945—1949年那段时间,当我还是一个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学生,我曾经发现和收藏了一本在1910年翻译成英文的老子《道德经》。我的朋友又给我一本1945年再次印刷的“中国艺术”的书,该书来自1925年英国柏林顿杂志的专题版本,其中印有10—12张大幅色彩的中国画。从中我被激发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当我在伯克利上高班时,我选择了中国诗文的课,学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杜甫写的他被放逐后的流亡生活中所充满着怀旧、悲怆、遗恨的诗作。此外我还选择了从汉到隋的《中国哲学》课,是北京大学的访问教授主讲的,还有一位德国老教授SIR AURELSTEIN讲授佛学的课,他还为我们放映了发黑的着色敦煌幻灯片。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我已充满了对中国的向往和想象,直至1986年。那时我在旧金山艺术学院主管学术工作,有机会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商定了双方交流项目,其中包括我院毕业生去中国的学习课程。从此我率领了一批又一批的旧金山艺术学院学生来华接受东方文化及中国绘画教育,我个人更抽出时间进行更加广泛的旅行、学习和收集素材。这是我四十几年来的梦想得以实现。在浙江美术学院听课时,我总是和学生们分享中国画和书法的教学实践,并且聆听了由浙江美术学院的优秀教师讲授的中国美术史。每次我都携带着记录本笔记,我的记录本随时随地将中国所看到的地方和事物作画记录,实现了我在40年代当学生时的梦想,并且一直延续到我作为艺术家的一生。

 

                                马丁写于2008年8月

                                   叶其璋翻译整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读叶其璋的近作

买家服务中心: 400 601 8111 help@artron.net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叶其璋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微官网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