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0813 【砚边絮语】
2016-03-31
秦 丹
春节期间见一画家挥笔,数人围观。好熟的笔头,数笔落下,花是花,叶是叶,围观者有人叫好,赞语“真是得心应手”。
无意于品评画者的技艺,却想荡开一笔,谈谈“得心应手”的境界。《庄子》中记载了一个故事: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车匠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轮扁得知齐桓公所读为圣人之语,认为齐桓公所读为古人糟粕。齐桓公很生气:一个匠人竟敢如此妄议,要他说出个道理,否则就处死。轮扁辩道:臣在工作中悟出个道理,假如把车轮孔弄得太大,辐条好装但不稳固;孔太小,辐条装进去了固然牢靠,但往往滞涩得装不进去。要做到不松不紧,臣几十年手上功夫才弄到“得心应手”的程度,这其中的道道没法用嘴巴说清。所以,臣不能把绝窍传给儿子,儿子也没法从臣这儿学到这个本事。由此,轮扁认为真正的精华是没法传承的,都要从实践中悟出来,所以才断定齐桓公读的是古人糟粕。
轮扁能为王者服务,手艺自然堪称“国手”“大师”。他所说的“得心应手”的境界,很玄,但却很真实。许多画家对此都有感悟,老师只能教你技法,却不能教你成为大师。那一丝得心应手的气息,是大师的门槛,是终身的追求,其实那也就是画者的自由。
笔头太熟,产生“能品”的机会都不大,更不要说妙品、神品和逸品了。弄不好,还会堕入俗道,匠气十足。得心应手是一种境界,一种在长期的精神磨砺中蜕尽火气后,感悟到的那一丝美妙而简单的自由。这是一丝气息,难以捕捉,却就在眼前。
从轮扁大师这里了解了“得心应手”的境界,我们平日求艺时的许多不解,顿时明朗了起来。譬如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写生、笔墨就是功夫、就是岁月、就是磨砺。得心应手的境界越高,就越可能创作出能、妙、神、逸的作品来。也就明白了中国画为什么要讲究静、慢、淡、雅的书斋气,而排斥江湖气、霸气、匪气、市井气。
画事,虽说道进乎技,但“得心应手”绝不是简单的“熟能生巧”。外师造化、中得心缘,自创一境界,许多时候“功夫在诗外”。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赵红玲(秦丹):道进乎技
下一篇:赵红玲(秦丹):质妍之辨
买家服务中心: 400 601 8111 help@artron.net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1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