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画家作画的酝酿感悟过程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画家的酝酿感悟大部分是来自潜意识的。本文结合本人对画家作画潜意识运动的研究,对陈洪绶的《花鸟草虫图》的做了一种潜意识的分析,旨在揭示潜意识在绘画作品中的体现,对研究画家作画心理及剖析作品内在含义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潜意识 ,陈洪绶 ,花鸟草虫图
一、对“潜意识”概念的理解
画家作画的酝酿感悟过程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弗洛伊德宣称:“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1]因此,画家的酝酿感悟大部分是来自潜意识的
图1达利 诱惑( 本我、自我、超我的描述)
|
。弗洛伊德曾经对潜意识做了很深的研究,他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2]画家作画的酝酿感悟过程就是将潜意识中储存的各种包括原始冲动、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的形象引发出来,再进行重新组合、或辨别筛选的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本我(id)是性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3]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各种欲望的体现者,在这个过程中,强烈要求发泄欲望,并不断地被暴露。自我和超我是理性的,会不断地以各种教条、规范压制本我。图1中即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大概描述,手持十字架的赤裸男子象征自我和超我的理性的压抑、制止,腾空嘶叫的白马、裸女、巨象、宫殿、以及窗口露出的丰满的女人体都是本我的各种形象,是以享乐和追求各种欲望为目的。
二、潜意识的运动变化分析
“潜意识”的零碎的材料及表象在未成型时通常发生着复杂的变化:有一部分“潜意识”层的形象位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是画家通过有意识的形象思维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与表象,弗洛伊德将其称为“前意识”。“前意识”是没有浮现到“意识”层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像是一个“检查员”,严把“潜意识”中的形象进入“意识”的关口。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时,“潜意识”中的形象就会通过化装(另一种创造出来的形象)迂回地渗入到画家的意识层。
蒙克的《呐喊》(图2)显示了潜意识中某种情绪被压抑,要求极力冲破禁锢的欲望,拼命呐喊,并呈现出焦虑情绪。在这里,笔者用此图说明潜意识中的主角—本我在潜意识层中的焦躁不安的各种运动:在图中,深灰蓝色象征潜意识层环境的幽深和神秘,上方橘色的天空则暗示意识层,长桥象征潜意识斗争路途的坎坷,中上方的白色是前意识,背景的两个人象征两个检查员,他们严把前意识的关口,看管潜意识中任何欲望,把本我锁定在这条长路上,位于画面中央的潜意识中的本我化妆成了一个面目苍白,双目圆睁,大张嘴巴、惊恐万分的扭曲的人形,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邪恶的,他一路走来,力图摆脱检查员的视线,冲破潜意识层的阻碍,顺着迂回的风的方向,强烈要求进入意识层。
图3潜意识斗争的描述
|
图2 蒙克 呐喊 (潜意识的描述)
|
在潜意识的运动中,有时,还有多个“潜意识”层的欲望在同一时间段内不断进入“前意识”层,并且在“前意识”层里的多个形象会各自自言自语或进行对话、打架、拆分、结合等演绎,企图分出胜负,决定究竟哪个欲望可以进入意识层。在图3中,钢琴演奏者是一个连体人,象征两个潜意识中的欲望,一个欲望要求身体看乐谱,另一个欲望要求走出去在对面弹钢琴,这便是人的潜意识层中两个欲望指令矛盾、互不相让,且同时进入前意识的心理写照,也显示了潜意识斗争过程的混乱,以及可能具有多种欲望并存的现象。
图4人生之乐 佚名(潜意识的演绎发展过程)
|
画家潜意识斗争的过程中,脑中所想事物如天马行空一般,变化丰富且在不停地演绎发展,有的在滋生,有的在毁灭。图4为画家绘画时潜意识的演绎发展大概的示意,描述了画家酝酿感悟过程中潜意识的进程:背景的大片红绿色是浑沌的潜意识层,远处拉手跳舞的人是最初先出来的一组潜意识的形象组合,接着又发展为中部及前部的几个形象组合,由模糊到清楚,由远及近,最后呈现出来的形象(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组合演绎的形象)进入画家的意识层,成为画家的比较满意的形象,画家顿时感觉“成竹在胸”,此时,可以说酝酿成功,便可以进行绘画表现了。
三、对陈洪绶《花鸟草虫》的潜意识分析
画家的酝酿感悟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对于画家来说,就像做了一个梦或在心中向自己或别人诉说的隐秘小故事一样,具有隐喻和心理暗示性。在此,我们分析一件陈洪绶的《花鸟草虫》(图5)作品,体味一下画家可能存在的潜意识的心理变化。
在此画中,乍一看,勾勒了一幅很平常很安静的富有生活情趣的色调柔和、构图完美的花鸟画,图中有:秋树、孤鸟、草虫、花卉等。但是,仔细一观察,却发现其中已不是传统花鸟所固有的和谐的程式,他将一些不和谐的动作在画面中反复出现,如:一只蝴蝶正沉浸在幸福中,与绽放的菊花上演一出蝶恋花的爱情故事,对周围的一切毫无察觉,一只螳螂在蝴蝶的前方挥着镰刀爪正欲振翅扑来,像
图5陈洪绶 花鸟草虫图
|
是一个情敌,亦像是要搅散对方,破坏对方的和谐;一条肥蚕正在肆无忌惮地蚕食它领地的秋叶,一只甲虫正紧趴在另一片叶子上,在树洞里蓄谋已久的毛毛虫从洞中爬出,正欲寻找食物,动作一向缓慢的蜗牛也已经爬上左侧的菊花梗,四条虫各据一方;在左上侧盛开的菊花上,停立着一只飞蛾和一只蜜蜂,他们正在互相争夺一朵花?还是彼此商量好了共享一朵花?而飞蛾那种开张双翅的动作,高高扬起的触角,似乎是权威的王者,蜜蜂俯身采蜜又似乎是一个听从使唤的下人,它在为它的飞蛾王做事吗?最突出的一个中心形象,我们留在了最后,恰是因为它很重要:一只鸟正落在中心的树枝上,啄食一只蟋蟀。如果不看中心的鸟,这几乎就是一个被各种昆虫占据猎捕的场地,鸟的出现,意味着外来的勇士或者是新的占有者,它是来打抱不平、出手相救,还是要除掉所有的虫?这也似乎预示着之后所有昆虫的下场,将被啄食或被驱逐,将会有一个新的王,建立一个新的秩序。看起来这幅画显示了一个痛苦的弱肉强食的不太平的世界,到处都是战争,到处充斥着不和谐,一切还都未定局又即将定局。
陈洪绶创作这幅画的背景恰值明末,当时朝廷昏暗、皇帝无能、满清军队入关、明代宗室各自封王,四方割据,国内战乱、农民起义不断、人民生活颠沛流离,陈洪绶看着自己的多个好友因护国牺牲,他的家人也在战乱中被冲散,他既有爱国心又深感无奈,因此情绪郁郁不得欢,时而高歌,时而低咽。
由此,我可断定陈洪绶的这幅作品肯定也有内心欲望发泄的意思,于是,结合根据这些时代背景,我对画家潜意识境界做了一种分析:螳螂捕蝶代表美好的家园和爱情被破坏,暗喻他的家人被明末的战争冲散;四条虫各据一方代表国家被各方势力霸占,民不聊生,其中,洞里钻出的毛毛虫暗喻自己的家乡的乱党,其他三条虫代表满清的军队;弱不禁风的蛾子王被挤出了主要的中心位置,却还在撑着王的架势使唤那唯一勤勤恳恳,一生只知道埋头苦干的“忠臣”蜜蜂为之拼命、挣扎,力图挽回即将失败的惨局,暗喻着明朝末年自号为王的几位明代宗室的势力各自的抗争,飞蛾的位置已不再画面的中心,也可以暗喻几个王的势力微不足道,已经将要挤出历史的舞台。此时此刻,作为有爱国精神的画家多想化身为英雄的形象,解救危难,恢复和平,于是,为了满足画家的愿望并发泄这种压抑的情绪,便有了鸟的出现,鸟的出现便是画家在这幅画中发泄的主要表现。在图中,鸟也发出了很强的暴力,双眼瞪圆,高高的俯视角度使其威慑力更强,用爪子抓住下方的蟋蟀猛啄,不甘示弱的蟋蟀似乎象征一个曾经统领四方恶势力的大帅,头上那对代表大帅的触角已不见,却还头朝上蹬着腿拼命抗争,有誓不低头欲挣脱之势,但是,毫无疑问,这场战争终究要被鸟的强大力量所平息。
此图中,估计画家在作画时潜意识里在不停地战争,描述一个战争的故事,并创造出战争的结果,即鸟采取暴力的方式结束战争,充分暴露了潜意识中本我发泄欲望的原型。弗洛伊德曾这样描述本我:“我们便可称之为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4]是说本我代表了生物性的内在世界,它不能容忍外在世界的刺激所形成的紧张感,本我像一锅汹涌的沸水,要求立即采取行动,释放能量,发泄不满,以维护并恢复原来的舒适状态。因此,在此图中,鸟即是画家的英雄的化身,显示了意识中本我要求采取任何手段以获得原来愉快状态的原型。
以上只是对画家潜意识活动的一种猜想,至于画家真正在想什么我们已无法得知,但画家用一个似乎安静的色调与构图构造了一个不安静不和谐危机四伏的场景,他在作画时必定思绪万千,他酝酿过程中尽显了强烈要求发泄的欲望,这一点是肯定的。
四、小结
画家作画的酝酿感悟大部分是来自潜意识的。本文结合本人对画家作画的研究,对陈洪绶的《花鸟草虫图》里有一种潜意识运动的轨迹体现了他的生平背景,而潜意识运动在其他绘画作品中也有很多体现,潜意识的运动复杂且丰富,多是反映了画家作画的心理变化。对潜意识的研究,将对研究画家作画心理及剖析作品内在含义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美) 高居翰著 王嘉骥译《山外山》晚明绘画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8(2009.11重印)(2010.6重印)
[2]叶奕乾 孔克勤 杨秀君著《个性心理学》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2(2001.2重印)
[3]张晔 秦华伟 著《人格理论与塑造》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6
[4](奥)弗洛伊德著 陈焕文、翟彪编译 《梦的解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7 心理学宗师经典书系
[5]弗洛伊德著 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商务印书馆 1987年
[6]周冠生著《审美心理学》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1
[7]葛路著《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
[8]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8
[1]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8
[2] 同上
[3] 《个性心理学》孔克勤 叶奕乾 杨秀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2(2001.2重印)第169页
[4] 弗洛伊德著 高觉敷译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商务印书馆 1987年 第57页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春尤寒》创作有感
下一篇:《花季•雨季》创 作有感
买家服务中心: 400 601 8111 help@artron.net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