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汪寅生 二维码图标

加关注

开通服务:雅昌博主

性  别:

出生年份:1950年

籍  贯:安徽省

擅  长:书法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职  称:高级编辑(记者)

任职机构: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

头  衔:名誉主席、终身名誉主席

学  历:本科

注册时间:2014-09-05

今日访问:62

总访问量:193234

艺术家年表更多

艺术家风采更多

汪寅生首页> 资讯>翰墨结缘写人生

翰墨结缘写人生

2020-10-19 20:16:00来源: 《南大校友》杂志作者: 王伟业

 

翰墨结缘写人生

——汪寅生先生书法艺术探微

 

  王伟业

 

与汪公寅生先生结缘,虽机遇偶然,却心仪久然。与汪公一样,我大学读的是中文,也曾做过编辑(记者),业余也爱挥毫,尤其相谈甚洽,毫无代沟,因而一见如故。

汪寅生,字昱辉、朱木,1950年12月生,属虎,故冠以名。1977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高级编辑(记者)、江苏省新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标准草书学社会员。

 

初识翰墨

汪公今年刚届古稀,但瞧他净爽英俊,俨然五十刚过。尤其谦和之态、温婉之气,更给人亲切慈和之感。这一点倒像极了他的书风——按中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李啸先生评价:

从他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平和、中正、厚实、安静、不骄不躁、不雕不琢的风格,与他的人是吻合的。

由此,笔者体会到,汪公的建树和贡献,除了他个人爱好、矢志钻研,以及长期从事新闻采编、文化传承外,还与他成长环境的文化基因分不开的。

比如汪公书、印落款常署“齐云山房”,便是缘于他出生皖南休宁县齐云山下。齐云者,道教胜地也,以此斋号,既寓怀乡之思,又寄恬淡之情。及至古稀,先生复加斋号“澄心堂”,专拣父名“澄林”一字,既寓感恩之念,又寄养心之求。在此“齐云”、“澄心”之斋,读书写字、养性修身,此乐何极!

  休宁是徽州文化核心地域之一,历代文人雅士留下数以千计的摩崖石刻与碑刻。加之“天下汪姓出徽州”之族裔人文,故而,千年徽州便不断续写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传奇。汪姓始自商代“汪侯”,经汉而兴,至唐而旺。隋末有名“汪华”者,因起兵护卫皖赣六郡,保土靖民功勋卓著,而被唐高祖赐封“越国公”、“忠烈王”,后世族人则习称“汪王”。汪寅生便是“汪王”后裔。

汪公自小便在这钟灵毓秀、文脉绵延环境中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尤其是写得一手好字的父亲,原本在宜兴紫砂陶瓷厂从事书画雕刻,回乡务农后,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便热情地为乡亲们写春联、喜寿之字。他看到儿子有写字天赋,便悉心指点,口传手授。家境贫寒,无钱买纸,便捡旧报纸习练,醮水在磨平的砖头上追摩。小学即从描红起步,渐涉《玄秘塔》、《金刚经》。汪公至今难忘父亲教导:“每天静心写二十个字。心不静不要写。”

上了中学,汪公开始习练行书。董其昌的《归去来辞》是引子,语文老师程定刚严谨的书法课又为他推波助航。如此经习,每逢寒假回家,汪寅生就逐步担负起父亲的社会义务,为父老乡亲代写春联了。

在汪家大院熏陶了18年后,1968年,汪寅生应征入伍,到宣纸发祥地泾县当兵。因文、字俱佳,很快提任连队文书,从此刻钢板、写标语、出墙报便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汪寅生的字越写越漂亮了。

 

结缘翰墨

  真正与书法结缘的还是在南京大学。

1973年9月,汪寅生在南大读书时遇到古文老师侯镜昶。侯老师系著名书法家、南大中文系胡小石教授的研究生,毛笔、钢笔和粉笔字,款款令人称奇。有次他批改作文,发现汪寅生居然用毛笔写作,惊喜之余又提要求:“请多临古人字帖!”就这样,在侯老师指导下,汪寅生没事就往中文系资料室跑,从古帖中练风骨、寻神韵。中午休息时间,他就临帖写字,广泛涉猎“二王”的行草、孙过庭的《书谱》,以及米芾、苏轼、赵孟頫、王铎等名家法帖和汉隶拓本。如此孜孜矻矻,唐人楷法的严谨、晋人行书的俊逸、两汉隶变的瑰丽,无不滋润着他的艺术触须,烛照着他笔耕不辍。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书法艺术方兴未艾之际,汪寅生甫一毕业,即脱颖而出,其书法篆刻作品即已崭露头角,多次发表在省内外及全国各类报刊上,并屡获奖项。

然而,有天分的人,对艺术总是有着独特的思考。1979年,汪公调到江苏电台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在编采闲暇、临帖不辍之余,他苦苦地思索:书法要适应新时期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就要达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这个矛盾统一体自然着落在“硬笔”上。只有硬笔书法,才是最简易、最迅捷,也是最易为大众所接受的。于是,他与王刚、徐永福、王贤仲等六位青年翘楚在南京鼓楼公园举办硬笔书法联展,由此一石激起了江苏书法界一池春水。因应时势,1987年成立了江苏省青年钢笔书法家协会(后更名为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汪公被推举为主席。协会和活动得到武中奇、陈大羽、尉天池、张杰、赵绪成、章炳文、孙晓云等大家的关心支持,时任副省长的杨泳沂、季允石同志都热情参与他们的活动。通过举办多品类展览、多层次交流、多视角研讨和多形式教育,推动了硬笔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难以计数的庞大爱好者队伍。对此,中书协顾问、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言恭达先生评介说:“在江苏乃至全国硬笔书坛上,寅生可谓是播誉遐迩、功绩卓著的领军人物”(《烛照心灵的求索》)。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汪公同时又在省直书法家协会兼职,2005年退休,2007年被推选为省直书协主席以来,坚实地走出了一条硬笔与毛笔双管齐下、软硬兼施的路子。在此“双轮驱动”下,汪公将硬笔书法的普及作为自己的社会担当,而将毛笔书法艺术的追求作为自己的志业。尤其在书法市场日显热闹,对硬笔书法日渐冷落的景况下,他仍不忘初心地关心着硬笔书法的发展。在此理念支撑下,汪公书法艺术不断精进,其硬笔书法细小精微的结体优势,无疑为其婉约、沉稳、闲适的行草书风奠定了精到、耐看、和谐的基础。

 

醉心翰墨

2005年1月,汪公退居二线,工作虽不像以前那样忙碌,节奏慢了,但他于砚田笔耕却更勤了。他在取法古帖和不断检讨中步步为营。他说:“我在青年时代练字没有悟性,只凭兴趣写写画画,只求其形不懂运笔用墨。随着年龄增长和临池经验积累,与同道交流,不断丰富自己,对书法的认知逐步加深了。深感练字追求神合,讲究韵味,融入情感之重要。学古人的书法,学其形易,追风骨难;学点画易,求其形难。”

为此,汪公以退休为起点,重头再来。这个“重头”还是从临帖开始。因他为人平易淳和,味喜清淡,因而钟爱二王,遂以二王为门径,上追魏晋先秦,下涉唐宋明清,找来行书、草书、篆书、隶书一大摞,按字体、分阶段临习,数十遍临摹参研王羲之《黄庭经》、清代杨沂孙篆书《在昔篇》、赵孟頫《草字歌诀》及王觉斯的草书。每天临帖常常超过十个小时,其所费心力,令人刮目。汪公感叹说:“写好书法,非下苦工夫不可。现在我每天不临帖五六小时,不浏览书坛信息、参研名家名作,便觉手痒难耐,顿生愧疚,深感虚掷一天。”

汪公深切领会李可染先生的谆谆告诫:“对待传统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打进去”就是临帖,就是“寻门而入”;“打出来”,就是出帖,就是“破门而出”。这一进一出,就是通过长期的手摹心追,广采博纳,最后破茧而出,打出一个全新的自我。汪公坦言,一切创新都始于模仿,临帖永远是学习和继承的重要途径。通过临帖,在大脑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材料,为今后的创作,做好量的铺垫。他的秘诀,就是临帖时务须静心磨励体会,加进自己的理解、情感乃至神韵,不断增加自己的东西,“由不像到像”,再“由像到不像”。如此便在在不知不觉中,从临帖走向创作,从模仿走向创新。

汪公的书法观是“学传统,承文脉,弘扬翰墨精神,修身养性,畅达情怀。”从源头上看,汪公书艺根涉“二王”,在“二王”妍美笔势系统中上下贯穿、审美先导、风格一致,充分继承了王书“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特质,展现出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一点颇受众多书家赞赏,称他是“走正道、法正宗、得正脉”。因而他的作品朴实端庄,不事雕琢,给人一种清雅散淡的韵致和悠闲自信的情怀,却又常于清雅中呈现出一派正大气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10年5月,汪公正式退休时举办了“汪寅生书法网络展”,长时间“霸屏”的同时,一时引得网评如潮。同期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了《心灵的求索——汪寅生书法篆刻艺术》。

接着,2011年5月,受家乡父老之邀,汪公于黄山举办了“汪寅生书法回乡展”。书展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孙家正先生题写展标,由时任中书协副主席的言恭达先生撰写前言。

光阴荏苒。就在汪公刚届古稀之际,2020年新年伊始,一帙厚重的大红烫金的大型画册《墨语心境——汪寅生书法篆刻作品集》倏然摆上金陵书家案头。照汪公所言,这是他近十年来的书艺探索集成,也是古稀之年的里程与纪念。

笔者捧回书斋后,看到尉天池老师题写的书名,就倍感亲切,一连多日展阅研读,爱不释手。其中言恭达先生的评论《烛照心灵的求索》可谓字字珠玑,而中书协学术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叶鹏飞先生的评论《儒雅清新,俊逸深沉》,以及著名艺术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资深教授丁涛先生的评论《华润松秀》等硕儒力评,无不切中肯綮,精微独到,令人叹服。

综合专家观点,汪公是一位全能型书家,走的是一条真草隶篆行五体同研的创作之路,而且在书法之外,篆刻也是十分了得。早在大学期间,他就通过《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自学攻取篆刻,多年来已自成法度。这在当代书坛,尤其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书家中是极少见的。

就篆隶而言,他取法清人,从邓石如入手,而以杨沂孙补充。其所追求的不是“高古”或“金石气”,而是与其真、行、草风格相谐的书法——儒雅清新。这一点更难。毕竟秦汉的铸、刻与清人的手书墨迹相比,斧凿之气太重,而邓之厚实沉雄、杨之俊逸流畅又是秦汉所无。

就真书而言,倒是取法“高古”——立足于唐而直溯魏晋。既蕴含柳体风骨,又浸润钟王古朴意韵,显示出既儒雅又俊逸的特色。可以说,不论用笔还是结体,都显得精致入微。这正是他追求精到的硬笔书法在毛笔书法中的作用所致,是他软硬互补的结果。况且,用柳体改良,形成了他的楷书特色。这在当代书坛亦属罕见!

读汪公作品,最引我入神的还是他的行草,其用笔的提按、顿挫及枯湿、疾徐都极其自如。他的点画,挺拔中包涵韧性,讲究中锋运笔,以刚柔相济、枯湿兼容为特色,注重掌握墨色的轻重调和,将重墨、湿墨和枯墨的应用,随字势节律而自然变化,可谓笔致轻灵、挥运自如,提按得宜、收放有度。其结字气象豪迈,浑然古质,于平整之处见险绝。谋篇布局,字形大小、方圆变化,既注重穿插、起伏,讲求一行之间的飘逸走势,又十分留意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与左右顾盼,使章法在整体的视觉冲击中给人以妍美飞动之感。尤其用笔多变,常于宁静平淡之中蕴藏生机;其质线呈现出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的特质,最得文武之道。这一点,恐一般书家无以仑比。因汪公各体皆擅,五体互补,特别是将篆籀笔法融入行、草,更于隽永之外,益加浑厚。

总体上,言恭达先生则认为:

作品形式所表达的“情”与“蕴”和内容所示的“义”与“境”相得益彰。笔意中常流溢着晋书的遗韵与唐碑的丰采,在平实饱满中传导出畅达与灵巧,在劲峭稳健中展示着雅逸与恬淡。或收或放,或欹或正,俯仰入度,气象动人;一字一姿,开合自如,意味深藏。

而从书写表现内容上,汪公也与平常书家大有不同,他的书展和画册中许多篇章,都是一般书展、画册所少见的,文质宽博,意境深远,和谐地呈现出“境与性会”的审美情趣。尤其相当篇幅还是汪公自作诗文联语,以及自己研读传统经典后的感想,颇让人一读再读。这一切,都赖于汪公博学,善思,不断精进,赖于他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和不落尘俗的高格心态,如此才成就了他儒雅清新的气象和深沉俊逸的内涵。

 

传承翰墨

古人云,书为心画。让书画界同仁和亲友熟人更为钦佩的,还有汪公的为人。

姑不论在职奉献,且看汪公退休十年却退而不休的一瞥。

退居二线两年后,凭着声望与热诚,汪公肩起了省直书协重担。这一民间组织虽系省文联管辖、省书协领导,但一切活动全靠协会自己筹划。汪公团结主席团一班人和理事会同仁,建制度、立规矩,搞活动、造影响,使协会在理论研究、书法创作、人才培养及开展各项活动方面,红红火火,风生水起。对此,李啸先生称赞说“这几年,他担任省直主席,协会的活动频繁,知名度不断提升,这是有目共睹的。”有人评价说,汪主席不是专职,胜似专职;没有报酬,义务奉献!

何绍基尝言:“诗文书画欲成家数,不从诗文书画始,要从做人起。人做成路数,然后用功于文字,渐渐搬移,其艺必成,适肖其人。”

《中国画大观》副主编、著名文艺评论家檀力先生分析说:

寅生兄书法的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源自于他的创造能力、才气、胆魄和见识......

或许,寅生兄的才气、胆魄、见识也造就了他品性的豪气、豁达、尚情、仗义,不趋利禄。于家、于世、于书,寅生兄都担以很重的责任感。遇到知己常是直言快语,毫不忌讳。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

事业上,勤谨而敬业;生活中,淡泊而谦和。至于一生钟爱的书法,汪公不仅自己痴迷执着、驰而不息,还时时不忘奖掖后进、薪火相传。

其实打他爱上书法那天起就一直乐于助人。四十年前他就主编过一套《硬笔书法入门》教材,成为众多爱好者临习普及的范本,眼下汪公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正致力于打造一套多媒体硬笔书法教学视频。看到汪公那么累,笔者多次邀他出门散心,可他每每婉辞不就,说等手头工作告罄才能安心出门。

事情缘起新冠疫肺炎疫情。今年二月中旬疫情正盛之际,汪公接到阜宁县教育局蔡卫国局长电话,邀他在局域网上讲硬笔书法课。汪公自感己年届古稀,又不谙多媒体技术,怕没精力担此重任,便婉言谢绝了。过了两天,蔡局长电话再邀,说学生有期盼,教育有所需,言之切切,让人何忍再拒?何况教育部对书法进课堂有明确要求,而传播书艺、提携后进,不正是汪公多年所求吗?

就这样,汪公接下了这副重担。随后不顾年高,立即着手准备资料,自学做PPT,拍照剪贴,加班加点,连续工作了三个月,完成楷书25课时、行书17课时、硬笔书法临帖12课时,还有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内容。加上录像和后期制作等等,工作量大得难以想象,可硬是让汪公扛下来了!

如今,一套形象生动、循序渐进的《写好汉字---汪寅生硬笔书法教学系列讲座》视频,不仅赶在暑期于阜宁全面上线,让全县数万中小学生都能上网跟着名师习练,而且正被愈来愈多的学校引进、推广。汪公的心血与艺术之花,正香熏万里,泽被四方。

书如其人,心正笔正。字内,正本清源;字外,弘道养正。不少人还记得汪公在“回乡书法展”开幕式上的一番肺腑之言:

因为书法,使我更加相信,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应把良心、良知、良能作为立身处世的准则。因为书法,使我知晓感恩,担当责任,奉献社会。练字即练人,学书即修身。我对书法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秦篆、汉隶、唐楷、行草等字体的涉猎,师古人,师造化,而是更加注重在颖悟与汇通、境界与品位上的提升。

汪公的心态平和,书法也平和。依笔者体会,汪公以“和”为基,而以“雅”为貌——博雅之学,儒雅之人,清雅之书,大雅之境!

至此,笔者权吟拙诗一首,以抒钦敬:

汪公书艺冠群伦,华润清幽别样新。

但寄柔情播大爱,有缘翰墨写青春。

 

  2020年9月15日于古运河畔枕雪斋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买家服务中心: 400 601 8111 help@artron.net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汪寅生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微官网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