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汪寅生 二维码图标

加关注

开通服务:雅昌博主

性  别:

出生年份:1950年

籍  贯:安徽省

擅  长:书法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职  称:高级编辑(记者)

任职机构: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

头  衔:名誉主席、终身名誉主席

学  历:本科

注册时间:2014-09-05

今日访问:275

总访问量:230721

艺术家年表更多

艺术家风采更多

汪寅生首页> 资讯>我的书法观

我的书法观

2017-07-23 14:57:38作者: 汪寅生

我的书法观:

承传统  正书风  翰墨怡情

                  汪寅生

学书的过程:漫长、曲折;唯有乐此不疲,才能坚持不懈

我学书是从9岁上学开始的,到2017 年,走过了58年的学书之路。

1959年,我上小学一年级,学校就有大字课,从描红开始。后临习柳公权《玄秘塔》字帖。放学回家,完成家庭作业后,父亲还要我每天必须认真写20个大字。那时家庭经济窘迫,无钱买纸,就用废报纸练,还把砖头磨平了,蘸水练字。1965年,我离家到五、六十里外的石田中学读书,父亲就将家藏的1本董其昌行书《归去来辞》塞进我的行李,叮嘱说:“你要好好练行书啦,光练楷书不行。” 于是,我到初中才开始习行书。

我初中没有读完,“文革”开始,回乡劳动。1968年应征入伍,在部队当文书,出墙报、写标语和会标都是我的事。那个年代,字帖也买不到,手头仅有一本董其昌的《归去来辞》字帖,有空就临习。1973年,我上了南京大学中文系,别人写作文用钢笔,我用毛笔。古文老师侯镜昶对书法颇有研究,上课时,一手漂亮的板书,让学员们羡慕不已。他批改我的作业后说:“你要多临字帖”。后来,我就到中文系资料室去查找资料,中国行书三大名帖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都拜读到了。特别是清代石梁编著的《草字汇》使我大开眼界,历代草书名家如诸遂良、欧阳绚、颜真卿、柳公权、怀素、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頫、宋濂、祝允明、董其昌、张瑞图等八十六位草书名家的字集纳其中,每字旁注有书家名号,以朝代为序上下排列,一看这个字便知前后传承关系。 打那以后,中午时光我就伏案临帖,寒暑假也都如此,练字已成为自觉。学篆刻也是那时开始的,从《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上学会识篆字,再操刀刻印,先自学,再求教。

1977年1月,我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无论是在安徽省徽州企业从事政工,还是在江苏电台从事新闻,工作再忙,也会挤出时间写字,但临写古字帖较少了。2005年初,我从采编一线到了二线,个人支配的时间多了,再度思考学书之路,自觉功力不够,力不从心。于是找来行书、草书、篆书和隶书字帖一大摞,按字体、分阶段地临习。这些年,我把王羲之的《黄庭经》、清代杨沂孙的篆书《在昔篇》临了数遍,还临写邓石如的小篆、孙过庭《书谱》、赵孟頫的《草字歌诀》及王觉斯的草书。在临习古字帖中追寻古人的墨迹,领悟古人心境、笔法和技巧如何相统一,做到心手相应,形神兼备,以追求自身书艺的提升。

我的书法观是:学传统,承文脉,弘扬翰墨精神,修身养性,畅达情怀

学书当学古人。中国书法的发展与汉文字的起源几乎是同步的,具有4000余年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除了甲骨文、金文和隶书的作者不明外,小篆、楷书、行书、草书的形成的作者都有名姓。无论哪种字体,经过历史的检验而代代相传,在当下仍然具有经典示范作用。然而,众多书法“粉丝”不学古字帖,却效仿当今之名流。其实,此举是误入歧途。我认为:学书当学古人,要从先贤流传下来的字帖里寻找精髓。原因很简单,书法的显著特点就是讲究传承性。当今之书法名家能够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成就,也都经历临习古字帖和探索求变的艰苦过程,才形成个人的风格与气象。这时,你以他的字为范本,实际上是没有追溯到“源头”,只学“末端”。我们何不直接从古字帖的“源头”寻找活水、汲取更丰富的“营养”?!有人会说这是厚古薄今,我不以为然!因为书法走的是始于临摹、终于独创、从临摹中蜕变才有新生命的路子。所以,我断言:书法之古当“厚”,“厚”古是为了不“薄”今!

书法之守旧与创新,如何认知?书法之“旧”,只是时间离我们久远,而不是像一种陈旧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因为落后于飞速发展的社会而不被接受;也不像一件物体,因为时间的久远导致破烂不堪,没有使用价值而被舍弃。具体地说,东晋王羲之的行书,唐代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的楷书,元明清时期的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徐渭、吴熙载等等的书法作品都是艺术精品,能说这些都是“旧”的而不“守”吗?相反,古人在书法上取得的艺术成就,堪称经典,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后人要永远传承与弘扬。当然,就某一种字体来说,因为实用性、普及性的原因而不便推广,如甲骨文、篆书、隶书和草书等,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较少,只有书法人作为艺术去研究,但也不至于要抛弃它。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但书法却有其特殊性。 当前,有几种社会现象值得深思:一种是没有刻苦临习古字帖的人,路子野,无功底,却自命不凡,俨然以书法家自称。 另一种是临过古帖,拜过名师,没有手上功夫,却吹嘘自己遍临百家,得其精髓,自命书法“大家”、“大师”;更有甚者,借探索、创新之名,搞什么意识流,线条扭曲,字不成形,无丝毫笔墨情趣,却自称创造了一种书体,急于树碑立传。凡此种种,反映出一种社会浮躁、功利心态急于求成的现象,缺乏对书法的敬畏之心,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薄俗可悲!     

书法之创新谈何容易啊!古代书家无论是真草隶篆的成就均达到极高境界,我们后人学都没有学到,更不要谈超越了,又何来创新的资本?元代赵孟頫的书法四体皆妙,堪称神品,他深知“学书工拙何足计,名世不难传世难。”他说的“传世难”,就是创新难,没有新意和个性,就不会传世。书法的创新,必须是在学习继承书法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个性与风格的形成需要时间的历练和经验的积累,创新之作要体现线条美、造型美、章法美和意境美。我看过一位大学书法教授在南京的书展,以探索的名义求教于社会。其实所写的不是字,也不是画。如果是字,却脱离了汉字的结字规律和书写要求,叫你不认识;如果是画,只是线条的堆砌,没有图画结构和中国画的韵味。确切的说,是搞怪,是无厘头!这种“创新”只能是祸害书坛,绝不可蔓延!

总之,书法之“旧”是传统,是书法之经典,需要继承与弘扬;书法之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彰显个性与风格,绝不是一味求生、求拙、尚奇、尚怪,标新立异、低俗浅薄,这些与创新的理念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练字即“练”人,重在修身养性。是中国人就应该写好汉字,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历史上没有专门的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等等,多数是官员、是文化人,有的是书画大家,都不是以书法为生计的。到了当代盛世,书法才逐步被细分出来成为专业,甚至在高等学府专设书法系。就我个人而言,当书法成为自己的爱好,就与其结下不解之缘。习书之目的是什么?从宏观方面说,是为了继承中文化传统,弘扬翰墨精神。从个人方面说,练书法就是练修为和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在商品社会的当下,物欲横流、名利思想和个性彰显,在书画界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的办展成瘾,一年办一、二十个书展,这不是向社会汇报书法创作成果,而是炒作、造势;有的占有官方协会的位置,高价卖字,但不愿做公益奉献;有的热衷于山寨协会的名头,冠以“主席”、“理事长”等头衔,标榜自己是大名家,甚至是世界级的,到处招摇撞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捞名聚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真正是书法大家,应当得到社会认可,其作品以艺术价值获得回报,合乎情理!我们书法人要有“五心”平心、沉心、静心、清心、精心,把名和利视为身外之物,不随波逐流。

书法讲究功力,这种功力的练就,需要时日。古人说“字无百日功”,说的是需要长期坚持基本功的训练,才能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不经寒暑风霜,那得梅花吐芬芳!练字的过程是平淡的、寂寞的、枯燥的,但又是波澜不惊、热情奔放、生机盎然的,当你创作出一件墨色变化有度、线条优美之至、章法得当疏朗、意境深邃高远的作品,你会有农民丰收、工人成功、战士获胜的由衷喜悦,这种感觉只有持之以恒、不断探索、视书法为生命者能够真正心悟。

长期习书,无多大长进,有所感悟,记录于此,也是自我鞭策!

                             汪寅生于金陵齐云山房

                                2017年5月

此文发表于《东方文化周刊》2017年第35期,即8月末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买家服务中心: 400 601 8111 help@artron.net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汪寅生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微官网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