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 别:男
出生年份:1955年
籍 贯:重庆市
擅 长:国画
毕业院校:四川美术学院
职 称:高级工艺美术师
流 派:数字艺术、摄影、装置、综合媒介、油画、雕塑
头 衔:当代艺术家
注册时间:2015-05-03
今日访问:96
总访问量:366021
近年来,摄影家傅文俊一直在对社会和历史进行思考。如果说《退场》系列是他对大工业时代转型的反思,那么其新作《街坊邻居》则是大工业转型后,他对地方人文生态的关怀和重构。
对熟悉中国近几十年发展变迁的人来讲,中国可谓成功地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非常突出的。重庆可以说是成功的从旧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转型的代表之一,在这一过程中重庆的人文生态遭遇了历史性的变迁,尤其以重庆原生态吊脚楼为特征的民居逐渐被现代化城市规划所替代。曾以为,成功的经济转型可以直接带来崭新的人文生态,可以有更多的资本培植人文生态的发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情况是经济转型破坏了原有的人文生态,同时盲目的经济发展忽略了新的人文生态的建构,因此傅文俊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出发,以重庆民居为对象思考地方人文生态的可能性是有现实意义和积极意义的。
在城市化进程之前,各个地方的建筑以民居为特征,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民居特色的建筑逐渐消失在单一化和标准化的建筑格局里。这些民居建筑的消失意味着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的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逐渐形成的新的生活方式,传统意义上的邻里关系变成了现代建筑中人与人的互不相识和毫不信任。新的关系的形成不能有效的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城市化进程摧毁了本土的人文生态,人们越来越怀念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个人精神生活的关怀。然而现代化建筑已经规范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城市以标志性建筑和雕塑的替代了民居风格的建筑的功能,城市和地区之间越来越趋向于雷同。除了自然生态和自然气候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天然差异之外,其他方面的差异显得越来越模糊。傅文俊耗费几年的时间,走街串巷收集散落在城市边缘的那些濒临拆迁的吊脚楼,用镜头记录了它们风韵犹存的倩影。与其他拍摄人文风情的摄影家不同的是,他根据史料对这些零散的建筑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复原,将那些支离破碎的记忆修复成了《街坊邻居—人文生态的文献》这幅历史画面。
对于民居复原来讲,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课题,同时作者以自己的意图去行动又涉及到一个文化想象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很多时候可能是用到非本土文化经验的人的身上。然而,对今天的我们来讲,我们不但需要文化想象力,还需要熟悉我们自身的文化脉络。人文生态的恢复绝不是复原一个古镇一条古街就能生效的,简单的复原古镇古街的行为只是一个简单而初级的文化想象,通过不断的猎奇满足文化好奇心,以为这就是人文生态,以为这就是特色,以为这就是传统,殊不知所有的这一切统统被消费了,消费行为本身恰恰成了文化。傅文俊从那个时代走来,对那个时代充满了感情,走马观花式的文化消费并不能让他满足。他试图建立地方人文生态样本,此样本并非等同于遗留的民居样本,而是从梳理自身的文化经验出发,基于自己对地方人文生态的理解和感受“编写”了他理想中的山城民居文献。
在这张照片的中间是一尊大佛,大佛所居的位置和在画面中的大小都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开始阅读这张照片的时候我们首先看到了佛,这就像我们去到一个新的地方首先被标志性建筑或是雕塑所吸引,并因此而记住。现代城市雕塑只在形式上创新,只在审美上给人愉悦,它虽反映出人的状态,反映出时代的气息,但它更多时候仅仅是一个装饰。然而,若是一尊大佛立于城市,或是立于街角,它可以立刻引起人的敬畏,它可以让人有所“反应”。佛代表的无论是信仰上回归还是身心上的释然,对当代经济社会人的麻木无论如何都是一剂良药。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的地位被彰显出来。
佛像周围的民居主要以吊脚楼为主,层层叠叠布满画面,如果这是一个村落,这应当是一个充满生机,生生不息的村落。这种长卷式的构图给人一种宏大的历史感和时间感,作者试图将这样一种零散的图像收集变成一种具有史诗般意义的图像。只是作者在运用图像技术的时候刻意偏离了工具的客观性。首先所有这些被采集的图像都具有客观真实性,它们本身并不能代表什么意义,就像古瓷修复一样,一个单独的瓷片价值并不大,只有当修复完成的时候古瓷才显露出它的面目和价值。第二,当客观真实性被局部抽离的时候,真实性就显得不那么真实了。傅文俊从采集的图像素材中通过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想象,拼接出了这幅《街坊邻居——人文生态的文献》,因此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发挥作用,表面的非真实性,恰恰显得格外真实。
大多数人都会质疑,这是摄影吗?其实这是不是摄影并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作者借助了相机,借助了摄影的手段。这恰恰是个体在面对历史当下所作出的反应,不论是一次反驳还是沉默都显得意犹未尽。照片呈现出的是工笔淡彩的效果,其中没有特别喧嚣的场景,却充满了生活的情趣盎然,画面中溢出恬静和诗意。诗意化的艺术处理反映出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诉求。
从傅文俊对这件作品的命名出发,就已经挑起了“街坊邻居”这个概念。街坊邻居这个概念和作品的内涵是匹配的,然而我们所理解的现实的街坊邻居和图像内容显然有些错位,我们哪里还有街坊邻居?我们都成了业主。从这个概念不能被通约的情况开始,就已经引申出关于时代和生活变迁的事实,也许我们并不需要马上在权威词典上查找关于这个概念的准确定义,我们将这个概念悬置,从我们自身的理解出发,把我们的理解陈述出来,发现最后没有一个相似概念陈述,这种不能被通约的内容预示着有街坊邻居的时代已经一去无返了。蓝灰色的色调既强调了纵深感又显得特别冷静,人们在阅读这份长卷的时候好似举着火把阅读洞穴壁画的情形,历史的切片被慢慢的扫描,从中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生活的缩影和人文气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傅文俊:该有的反思
下一篇:王文娟:傅文俊摄影浅析
买家服务中心: 400 601 8111 help@artron.net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微官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