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傅文俊 二维码图标

加关注

开通服务:雅昌博主

性  别:

出生年份:1955年

籍  贯:重庆市

擅  长:国画

毕业院校:四川美术学院

职  称:高级工艺美术师

流  派:数字艺术、摄影、装置、综合媒介、油画、雕塑

头  衔:当代艺术家

注册时间:2015-05-03

今日访问:111

总访问量:366036

艺术家年表更多

获奖记录更多

艺术家风采更多

傅文俊首页> 资讯>有关《他心通》、《无界》、《幻化》的随笔散记

有关《他心通》、《无界》、《幻化》的随笔散记

2015-05-08 10:15:50来源: 艺术家本人提供作者: 傅文俊

     宗教是世界上总的理论,也是人的终极关怀。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塑造着个人的心态结构。 ——2009年3月

  当我游历于敦煌石窟、龙门石窟抑或大足石窟时,我完全被震撼所征服。面对静穆雄浑的佛像,一种禅定寂寥的心境油然而生。但是,近些年来在锡兰、缅甸、泰国、日本、中国,以及长久以来已不再是佛教国家的印度,各大珠宝店陈列着用珠宝、金银制作的金刚乘佛教之众神,并将其进行买卖。佛教圣地更是变为旅游胜地,各大商铺充斥着成批量生产的佛教圣物,其中不乏制作肤浅、粗糙且不按佛教仪轨制作的佛像。事实上,这些造像与原始宗教的神圣与含义已无联系,仅是依托于消费文化撷取佛学肤浅形式的商业行为。 ——2009年6月

  现今佛学的精髓被扭曲甚至是篡改,其被肤浅的浮华所掩盖并简化为某些程式。怎样寻求其真实的内涵?可惜它不能像CT(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那样,可以通过科学手段除去糟粕与细枝末节而获得病灶的源头。 ——2009年11月中国当代艺术不乏浮光掠影地攫取浅表性传统文化的创造者。摆脱这些嚼之无味的视觉图像成为我努力的目标。 ——2009年12月

  我似乎在CT造影与佛教造像之间找到了某种连接,两者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排斥。无论是医学造影还是佛教造像,图像本身都给人某种生与死的暗示。 ——2009年12月

  CT造影是一种重建图像,图像本身具有某种虚幻性,亦如佛教造像中的人物。众所周知,除释迦摩尼佛和其后继者弥勒佛之外,其它各佛的造像并不真实存在,而是从禅定的意念中重塑出来的。 ——2010年1月

  佛教作为传统的文化信仰,它的产生与存在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宗教。其任务则是以心灵去接近神灵、感应神灵,从内心去体验宗教的情愫。禅在印度时,本意就是沉思默想。所以禅悟的想象活动是一种直觉思维,是非分析性、非理性的,是一种对对象的直观透视。而现代造影的透视具有科学的特点即通过理性的定量、定性等手段,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为存在基础。

  ——2010年2月

  与其他宗教创始人如耶稣基督或穆罕默德所不同的是,佛陀并没有感觉自己是真理的唯一宣告者。他既不自称上帝也不自诩预言家,其只是无量众生中的正觉者之一。他告诉人类自己所认识到的苦难及克服苦难的四圣谛即苦、集、灭、道。这其中表达了佛陀对生命的基本态度,他把生命看作是苦的。对他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灭苦,即最终克服生命而进入涅槃,以此来超越永久的轮回。 ——2010年5月

  如果要探寻死的意义,首先应该明白死不是孤立的现象,其背后还担负着生。也就是说生死是不可分离的,这种不可分离性是必然绝对的而不会因为个人的好恶而有所改变。所以,探寻死的意义,实际上就是探寻生的意义。 ——2010年摘自铃木大拙《超越自我的生活》

  艺术家在选用媒介时,并非将其看作是外在的、无足轻重的质料,它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本质要素。虽然摄影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运用相机,通过输出设备付诸于纸上的艺术形态。但我认为除图像外,图像所依附的诸媒介也至关重要。通过将图像输出在如画布、宣纸、镜面、金属等媒材上,画面产生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绘画效果。而这也使我更加注重对影调、线条、肌理等各美学元素的处理。 ——2010年9月

  在浮躁喧哗、精神匮乏的当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无益于人类终极问题的解决。这时宗教仍然会以参与世俗的姿态影响人类的精神世界。 ——2010年10月

  生与死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人类出生之时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但生未必可喜,死未必可哀,生命若无意义,何喜之有?死亡若有尊严,何可悲哀?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人类的必然,那么,生命本身就是需求意义与尊严的过程。 ——2010年12月

  斯宾塞说过:一切民族几乎都有一种以为死后另一个我能复活的信仰。死亡与复活成为佛教艺术中的一大主题,而这种模式同人们心灵深度处对生命永恒的渴望本能相互媾和。信佛者认为,我们现世的生与死,只是无穷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段落而已。 ——2011年1月

  我同意海德格尔的观点,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就是说一直以“有死”或“能死”的方式活着。这是种贯穿一切“活着”的死亡存在。 ——2011年1月

  佛教文学中对极乐世界的描绘是诱人的,佛经曰:“极乐园有七宝池,八公德水充满其中。池底以金沙布地,四边街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往昔只有通过禁欲与苦修才能前往的天堂,却成为钱权交易的现代社会的写照,期间充斥着消费与拜金的魔爪。 ——2011年2月如果人遵循佛所鼓励的模式,那就要道德的生活。 ——2011年2月

  我创作的作品看起来带有某种惊恐或异样,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异样化的精神状态,才能从大众文化和消费时代的趋同性中逃离出来。 ——2011年4月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买家服务中心: 400 601 8111 help@artron.net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傅文俊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微官网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