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个人信息

姚媛

加关注
艺术家手机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访问
艺术家手机官网

开通服务:雅昌博主

性    别:

出生年份:1971年

籍    贯:浙江省

擅    长:国画

毕业院校: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职    称:二级美术师

流    派:工笔

师    承:范扬

任职机构:南京书画院

头    衔:南京书画院院委会委员兼山水画研究所所长、南京开明书画院院长

学    历:本科

注册时间:2014-06-05

今日访问:797

总访问量:588303

个人简介

199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后调入南京书画院。现为南京书画院山水画研究所所长。南京开明书画院院长,南京市总统府书画院副院长,南京市政协 ...详细

参展经历

获奖收藏

出版经历

热门展示|热门推介

姚媛首页> 资讯>上博观画记

上博观画记

2014-06-11 11:10:52作者: 姚媛

       当我们匆忙赶往上海博物院的时候,心里都有点为自己的积极努力而微有感慨,一大早往高铁站去,一次是晓月西沉,天尚未明,真有点披星戴月,当天往返。还有一次是人群熙攘,自己依着车站指示买票进站,在寒冷的车站坐下候车,虽说动车随时有,总也还要等一小时,又嫌铁质的候车椅太冷,看见楼上有肯德基,上去买了两杯热饮,一边喝着,一边等车,其实高铁上的时间很短,偏是进站出站上车下车的麻烦,习惯了自己开车,对于在人流中拥挤穿梭本能的不习惯,车站总是有些脏,不像上海虹桥或者高铁南站,或者机场,地上有脏污的印记,候车室地上有垃圾,人群的脸上都是麻木,和各色的拎兜箱包行色匆匆构成了中国高铁站的景色,它让人有畏难的情绪,觉得出门是个负担,虽然是上海这样近,虽然说是交通便捷四通八达,但开车去要四个小时,并且进上海容易不认路,而高铁便是这样情形,若是出站转地铁,会有很多的入口出口导致弄错方向,坐出租车要方便一点,但也要排队,到了博物院就突然心情开朗了,空气和人流都换了质量,阳光从玻璃天顶照射下来,暖气让人肢体舒展,不必畏寒缩首,进入展厅,多少有点屏息凝气,在众多的人丛中安静的细看宋元名作,都是专业人士,或默默凝思,或低语交谈,人影憧憧,隔着玻璃,专业的灯光时明时灭,董元的<溪岸图>是不大看得清楚了,博物院工作的好友笑说:"这张图就是看不清了,我们凑上去,没有玻璃隔着,也看不清楚。"好在有印刷品,让我们能细看细节,就是李成的<寒林策驴图>也是这样效果,但这两张大画依旧是最让人赞叹,<溪岸图>是因为它的山水排布,构图写照,我最喜欢图中远景的参差水岸,和那三叠的瀑布,它们显见得极有别与其他任何人的风景画,尤其是后人都是按这个框架来画画的了,事实上我相信这幅画是由于流传过程中被不同时代的高手修补过了,尤其是近代在国外的经历,导致了它的奇怪和神秘,模糊而神秘。而<寒林骑驴图>却是因为描绘详尽的树干枝柯,古松苍遒,枯竹衬映,显是写实真实,不像后来的画尽是程式化的东西,画得细节详尽,绝非想象。我们讨论为什么元以后的画家不肯这样吃苦详尽的写实,难道是偷懒吗,显然不是,日本倒是保留了这样的画法,他们会把一棵树画得很大很详尽,而中国的艺术家们把功夫转向了内心世界的萧索简淡,对比倪云林的两幅小山水,<筠石乔柯图>让我折服和迷恋,带着迷惑,为什么他能做到呢,李成的松树虽然这样复杂难画,但是在技术上是能做到的,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能力,而倪云林的小画让我担心怎么都很难做到,是他的纸吗,显然我没有那样质地的纸,也不见得搞得到相似的,是他的笔吗,我猜不出来他的毛笔,只相信一定是现在做不出来的,沈周也感叹"苦忆云林子,风流不可追",其实苏州博物馆里沈周仿倪云林的那幅山水一样让我着迷,他仿得那样到位,用笔如出一辙,差不多就一样好了,几乎另有风采了,快要不输于他了,连萧瑟的气息都完全接近了,可是还是能看出不是云林是沈周高手,这张画显然有重新托裱后的痕迹,笔墨中有细微的毛毛的痕迹,使得墨色更加的松透了,加上年月的包浆,岁月的颜色显然比画的色彩更加让人折服,没准比沈周刚画完时还好,我详尽的看,细细的看,恨不能看到心里记下来,其实有印刷品,也不错了,早年学画那有这样好条件,可以看原作,看够了还可以有画册慢慢回味,却是如此,才为我们为什么画不出倪云林而沮丧,我要求不高,什么时候能临摹一幅差不多意思的倪云林就自己满意了,就是那几根树枝,出枝的笔墨就非常人能及了。我也不记得有谁临摹倪云林特别形似加神似的,倒是看到渐江八大沈周文征明都有仿云林而得自己的意思的。

 

 

       <晴峦萧寺图>倒是清楚些,让人看着精神一振,原来不是很大,笔墨都还能看清,树枝劲挺,楼阁精细,瀑布尤其精准,老是看到印刷品,这次可以细看原作了,难怪他们地位那么高,宋元明清后来那么多高手,除了顶尖的几个,如倪瓒子昂石涛八大等,确也不及他们,他们真的画到好的不能再好了吗?好像也不是,宋画是可以仿的,只不过后人没有脱出他们的套路,沿袭了这样的模式直到封建社会的终了。就是我在博物院里看来看去,后世有的画却也让人记不住,如罗稚川,陆广,张羽,赵原,盛懋,徐賁,画得都好,千年之后能挂到博物院,还能不好,可合上画册,这几个人就不那么分得清楚了,而这顶尖高手就跳出来压倒了诸位,我笑说,最好的还是只有这几个,都挂在一起,高下差别还是一大截,不是好一点,是好很多,只要比这么多高手高出一点点,其实就是高出很多,俾倪群雄的当世第一,类似武林中的天下第一,东方不败,或者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就像在欧洲的博物馆里看西方的历代名画,真是艺术的海洋,怎么都看不过来,也太多了些,往往看到浏览而过,就是丢勒鲁本斯伦勃朗也往往只好走过看过,说下次再来吧,那数不清的大多数只好记不住了,都是名作,都是你画不出来的,都是很精彩的大画小画,就是记住了一个大概,混淆作者是肯定的了,顺带说奥赛的特展,怎么到了上海,就成了劳动人民的写照,现实主义的特写了呢,马奈莫奈梵高塞尚都不来也正常,雷诺阿只有一幅,那些资本主义的太太小姐绅士们都不见了,拾穗者,流浪者,养病的老人,孩童,农妇,耕作的牛,苍生疾苦,振臂一呼,等等,只看见劳动人民在地里艰辛的耕作,受苦受难,工人阶级在工厂炼钢打铁,饥寒交加,倒是几张柯罗的风景还和法国见到时一样的心情。不过我们的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也一样让你看不过来,我们的近现代也是海量,好几层楼,时间有限,大千宾虹也是走过看过,二流名家只好没时间看了,倒是八楼一张维米尔,一张伦勃朗,都是一点点大,却是大师的精彩,来不及也要找了去看,大英博物馆的一尊印度小佛像,波斯的一座浮雕,日本的一幅杨贵妃小画,都精彩绝伦,恨不能看个够。最精彩的杰作就是让人记忆深刻,哪怕只有一幅,就胜过了全部。

 

       然后就是宋徽宗,<五色鹦鹉图卷里>,书法比杏花鹦鹉更胜一筹,我喜欢杏花,也喜欢宋徽宗的画法,很亲切,先钩再染,遍数也不是很多,写枝生动,花枝疏密布局讲究,显然是有这样一枝杏花在徽宗眼前的,他把它画下来了,没有照片,所以写生不能拖时间长,花会生长变化,往往一天内就会有变化,画还没画完,花苞就会开出来一些,花朵开得大一些了,我就是这样画花枝的,带着写意的意思画工笔,所以亲切,我相信这是徽宗亲笔画的,这是一种正常的画法,自然形成的,如果你不打算搞特别的技法,或者复杂的效果,那么顺手多半能画成这样,因为毛笔和宣纸的特性导致这样的工笔花鸟,当然鹦鹉我并不喜欢,因为古时候兴许鹦鹉少见,现在花卉市场都有,而我见之觉得艳丽,尤其不喜鹰嘴,不管我喜不喜欢,赵佶是喜欢这只鹦鹉的,他把它画下来了,很详细,鹦鹉的样子是可爱的神情,我相信<捣练图>不是徽宗画的,太精细太完美了,画人物画还是和花鸟有别的,就算技法上徽宗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心,但人的兴趣不可能都在不同的题材上臻于精妙,难道是他有逞技的成分在内?一位皇帝在临摹古人,兼学习带传承的驱动下,画一幅精妙细致绝伦的人物临摹?主要是因为徽宗的画太多,风格都有差别,导致我觉得<捣练图>不该是他独立完成的,至少是有画院的高手给他打下手的,甚至代笔。

 

 

       马远的<月下赏梅图册>让我更喜欢他了,以前是因为在故宫看他的<十二水图>,很敬佩他的表达手法和技巧,其他的马远作品如<踏歌图>等却没有打动我,这次小小的图册让人感受到月下寒梅开放,清冷高洁的气息,天空淡淡的花青渲染,很空明,山高月小,夜色精明,我甚至担心图中的高士坐在石头地上,又是夜晚,月已高升,寒冬时节,不怕冷啊,别冻病了。梁楷的<泽畔行吟图页>更是触动人的心境,画面中间的雾气淡墨横染,一般我们会把云雾空出来,这小品中是反过来,小小的团扇中天地自远,危崖下,水泽畔,策杖独行,高士的行为表达的这样完全,太了不起了。马麟的<兰图页>也是动人心的一页小画,解说是臻于妍妙,体现南宋院体精工写实之风,确实是的,不过右侧四片兰叶交错处让我有疑问,如果没有破损,这三片花叶正好交叉于一点,就不好看了,难不成因为画坏了,所以把错的地方弄坏一点,才有现在的正好,不是说每件珍品都有它的运数吗,这大概就是了。

 

 

       其他还有王振鹏的<维摩不二图卷>,<姨母育佛图卷>,因为太精美太细致了,让人赞叹,这线描怎么能这样完美完整,尤其是坐榻的木纹衣服的极细花纹,这不把眼睛画花了才怪,又是佛教故事,画之前总得焚香沐浴,虔心静默,这时间花得可长得去了吧。古人有耐心做这样的功夫的,所谓巧夺天工,就是要做出人力难及的精美吧,这一点现在人很难做了,时间都有,傻子的心情狠劲也有,没有的是精湛的技艺功夫,各种工艺技艺多半是这样。就是当你能把一根线条画成这样时,还能够以绝对的耐心把同样的线条一直一直画,画到完成这样的繁密,在不大的图卷里。这该归功于宗教的信仰吧,才有这样的画作呈现。

 

 

       两次观展,都见到有铁杆粉丝迷,戴着眼睛,一脸虔诚,木无表情-----因为无表情我觉得大概是虔诚吧,在对着原作临摹,一是在董元<溪岸图>前,据地而坐,居然用毛笔墨汁加雪白宣纸,画了粗粗的写意树枝,又不知道怎么画,似乎画不下去的样子----这个自然,相去不可以道理计,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大家凑在玻璃前,努力想看清楚而不得,这位仁兄占据着近距离的一角做着无用功,哑然失笑,他不知道那是绢本吗,第二次去,在赵孟书法前,有人停住不动,一样戴着眼睛的年轻人,在小笔记本上依模照样一点点描画,我在右边看等他移动,没反应,就挪过他的位置看左边,细看精妙绝伦的赵书,风流劲健,写的王羲之逸事三则,这第一个故事只能侧着看,因为临摹的人一直一动不动,心里有点急,再看完了后面的作品,绕一圈回来,这人依旧在临摹,我以为他该临中间一段了,再认真也不用那么慢,但在他右边左边又看过了,这人还是占据要位,忍不住斜眼偷看他的本子,铅笔写的字,一点点使劲的样子,依旧哑然失笑,精神可嘉,实不得法,没准这也是上博一风景,每天有人对着圣贤原作临摹,多么幸福啊,然后那年轻人终于合上小本走了,好像也没把这篇赵书每个字写完,我担心这人感觉到了其他观者的奚落,呵呵,不好意思,艺术真的需要天份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中国传统是有一道道门槛的,观者自己到一定水平才能看懂这个水平能看懂的艺术,如围棋的段数,看不懂的是多数,我们都崇敬古人,都从各地赶来细看,但这样看法,显然迂腐并影响了其他人,不提倡。

 

 

 

                                                                                                         2012年冬于金陵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梦花园

下一篇:第六维度:惊梦

买家服务中心: 400 601 8111 help@artron.net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姚媛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