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访问
艺术家手机官网
性 别:男
出生年份:1967年
籍 贯:江苏省
擅 长:陶瓷
毕业院校:景德镇陶瓷学院
职 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职机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头 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注册时间:2014-06-12
今日访问:2055
总访问量:668047
一、谈古代陶瓷的功能与文化
当代人注视、阅读陶瓷文物时,考虑较多是文物的文化属性,原因是作为文物的陶瓷已脱离了实用功能。然而,古代陶瓷的绝大部分烧制目的是为了满足当时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人类用泥土造物,往往是和满足生活方便的渴盼相联系。陶制物品在人类进入文化以后的新石器时期普及和文明时期瓷器的发明,追溯历史发现:人类发明陶器是为了饮煮的生活需要,烧造陶质砖块是为了建筑构造,制作陶瓷质地的俑类塑像是为了满足礼仪而大都作冥器用,烧造壶、碗类器物的时代风格的改变是为了时尚饮、食功能,用瓶子等点缀生活环境而不断改变釉彩、装饰、造型都是为了提高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品质。文化审美的企求是在生活实用基础上为了人的心理、精神满足的拓展。古陶瓷大都具备着物质功能性使用价值,同时具有精神文化功能领域的内涵,两者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人类用土造物目的是为了方便和满足生活需要。随着历史的进化,在漫长跋涉途中在精神文化领域中升腾、超越物质使用功能形式羁绊。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是一个复合整体,它包括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行为等,是一群人的习惯与思想之全部复合体,而这些习惯与思想是于所出生的群体而形成的:是社会成员们共有的传承知识的态度和习惯行为类型的总和。例如: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不仅指在今天山东章丘龙山一带境内,还有继之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地都发现了许多相似的龙山式生活方式的文化遗址。这是群体的生活方式,包括生产劳动、经济活动、宗教信仰、家庭结构等方式的一致。
陶瓷制品造型、釉色、装饰等艺术符号都与每个时期的阶段性精神和物质生活相联系。它往往是物质的实用心理趋向诱发出人的精神心理满足。它不是空幻缥渺的抽象于生活内涵的形式玩味,最为笃实地固守着实用原则。一把宋代壶在制作时,人们首先算计的在于最有利于把握和倾倒的把手和流口部件如何便于注水,还要求壶盖制作尽量密实,在利于日用原则下凸显其当时文化性观念的审美。人造陶瓷物质绝大部分不是为了玩赏目的,但文化性精神本质有观念思维的日用功能构成因素。文化的审美和欣赏心态不存在难以消解的隔膜。每当日用功能性目的成为造物心理主导作用因素时,审美文化形式甚至有时常被忽略。具有实用功能性基础上日用器具,照常有着文化性。例如:陶质水缸,千余年以来都作容器用,具有着永恒和稳定的容纳、贮存水的功能。从它的历史遗留物上看,器形制作技艺的处理手法并没有超过祖先,似乎单调和缺少饰美意趣,仅是体量比例特别,体量比例差不多几乎成了它的视觉语言的全部。朴素的造型始终固守着日用意识,每个时代设计处理元素也被精简为实用,但一目了然它的形状,就明白是祖辈相承的生活贮藏功能目的,这种日用功能构成它的全部文化性。
作为“现代陶瓷”文化认识理论,理论思维常把实用目的物质排斥在文化范畴之外。艺术往往强调物质的观赏性,而陶瓷实用功能却是任何一种类型文化的主体。多数造型形象都有约定而稳固的文化象征内涵,这一现象深刻反映在这种艺术境域里。陶瓷物质的实用预予了精神心理满足和生活期待,而不是抽象于生活内涵的形式。它的实用不仅仅是物质使用功能,而是使用价值存在的同时审美价值两方面文化的功利延伸。陶瓷在实用的同时,始终有着稳固的精神文化性,文化艺术本身并不排除物质使用价值。
历史上的陶瓷虽曾成为喜欢“把玩”的奢侈阶层的消费对象,有一些品种渐趋非实用功能,观赏功能成为造物主流。例如宋代官窑烧制的青瓷器,釉面冰裂出的纹路并非从实用考虑,釉层的开片不便于生活日用,裂纹是为满足消费者审美生活,对繁冗的冰裂饰美格局回视后发现,它仍具有文化守恒意义。宋官窑青瓷那些形式和形态,主要还是生活日用器皿。它由实用创造心态渐次向形式审美过渡,始终顽强固守着原始器皿功能意识。实用的、审美的文化性双重价值高度吻合、叠合。陶瓷超越了其它艺术门 类的穷研极巧,对实用功能和精神文化功利永久的承载着。
中国陶瓷文化是一种“象征、寓意的文化”。这种象征、寓意不仅在陶瓷上得到尽情的发挥,其它艺术门类也同样占有显而易见的主导地位,自宋代以后乐此不疲地画山画水、画梅画竹,经过千年发展都没有停下来。总是根深蒂固于“比兴(象征)”的手法,借物抒情,借物寓情。陶瓷的绘画或造型象征手法总喜欢借物暗示,间接而含蓄,温柔而敦厚。这构成了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现象的主流。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地区的陶瓷能够全面地呈现“象征”的文化艺术根本精神。西方陶瓷艺术中也能够找到一些“象征”的表达符号,例如:橄榄树表示和平等等,但并不占据主导地位。西方陶瓷中无论是抽象的概念题材内容,还是宗教说教、历史题材等,一切都喜欢用人的形象去表现表达,古代洋人们的眼光似乎始终 都没有超出人的世界。既便是超越了,也总喜欢用人的形象去表达一个抽象概念的寓意,以人为中心。例如:对于“性”的陶瓷艺术图式,中国的表现常以动植物来暗喻,性画面较含蓄,总用使人产生思维联想的方式,来揭示“生殖”这一人类永恒的主体。而西方洋人从“神本、人本主义”的角度表达“性”。《圣经》里的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由于偷尝禁果而有了智慧,明白赤裸的难堪,洋人笔下的始祖“性”形象表现的很直接,仅用植物叶片来遮掩羞耻,用一条小蛇来解决彼此间的性沟通。
中国明清陶瓷意象所负载的人文内涵与生动的感性形式和思维,就是“象征”。象征的观念,凝结为一种深远的思维路途,具有鲜明的艺术文化功利色彩,映照出中国式美学的本质,它与原始象型有着直接血缘。在原始阶段,象型是一种蒙昧的心理行为,是物象与人之间的心理桥梁。象型文字甲骨文就浓缩表达出最本原的文化集体意识的象征。象征意蕴表达,在陶瓷中有一种内在稳定性,是历史文化因素、社会集体心理因素所赐予的。象征的文化构成方式和构成形态,可以清晰地窥视古陶瓷的传续观念,托载意愿。象征往往直接隐喻自然对象,石榴、葡萄“多子”得耐人寻味,这是实际体现了民众民间的神秘思维、意志,隐埋着古朴的思维形式。汉字音和通假字显露出的面貌。象征的形象有着虚拟而非现实符号唯美意识,完整与饱满是古陶瓷造型和表面图式中稳固不移的定则。这种定则是人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完好无缺”的渴盼,有着“圆满”的农业经济心理格局。“四季平安”、“合家团圆”、“长命百岁”等图样在瓷器彩绘中永远都在扩展和顺延着。“龙凤呈祥”、“双喜临门”、“二龙戏珠”等在文字上都感觉出韵律的均衡和对称,这是民族通俗的文化心理反映,是对于形象“尽美”与“尽善”的期待。陶瓷中的“寓意”,大都从一个隐蔽的侧面投射着永恒的象征,悦目的形式隐秘着陶瓷功能性和文化思维秩序。
陶瓷是作为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消费品。中国古人赋予了它文化审美共性情感的绚丽色彩,发生于实用为目的物质形式,依托和祈求出人情味的人文精神。它负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沉重的文化艺术观念,至今仍然强烈地使人感受到物质生命的跃跃勃动,有着永恒的文化艺术生命力。
二、陶瓷的新生
文化,它是一定人群曾拥有的共同知识,是一个民族对物质审美的共识。文化除了在特定的社会集体群中代代相承,在一定条件下还向其它群体传播。按照对“文化”的理解,当代陶瓷艺术是当代文化人从事的文化建设性劳动,作品是充当或担负起中国式的陶瓷文化创作承上启后的角色。
20世纪世界各地的工业文明促成了人类社会的大变革。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有着思古之幽情,肯定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反顾人类借昔文化。特别是对“根部”的物质文化体悟,陶瓷艺术就是“根部”物质文化。面对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几乎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到“人生苦短,壮士八十秋”。人的生命仅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的瞬间。重视几千年来无数智事的物质文化创造,是人的一生该具备和培养的能力,除非是天生的痴愚者。
陶瓷艺术风格的演变和人类历史演变一样,存在一种进化规律,正是这一规律指引着中国古代陶瓷向前发展。艺术风格都有“自生自灭”的内在联系,陶瓷史学本身就是艺术风格的历史。新世纪中国陶瓷面临着时代艺术风格的转变。这种转变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与精神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物质的功能性上是相对于古代而言的。我发现:上个千年之交的宋代,中国陶瓷也曾存在这种艺术风格的转变。当时是北宋真宗赵恒统治的咸平年间。从出土陶瓷遗物上看,虽釉色、造型等有了变化,但并没有宋代时代特色;明显看出继承唐、五代的艺术风格。因为当时民族间的矛盾没有彻底解决,社会秩序不稳定,陶瓷没有得到大的发展。真宗以后,仁宗赵祯统治时期,出土遗物才有了宋瓷秀美的时代特色。真宗时是宋陶瓷发展的过渡时期。仁宗以后,“宋学”开始兴起,文人们的审美眼光和生活需要,对当时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影响。但这个转变经历了几十年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上个千年面临着艺术风格的转型期,这一点与当代有相似之处。对当代艺术家来说:如何实现传统媒材的现代化,而不纯粹是西方化,这是中国当代陶艺应该注意的问题。
中国陶瓷,虽然有部分品种超越过单纯的物用,例如宋代官窑青瓷,是属于文化审美的精神性物品,但始终并没有跑出陶瓷实用功能性的有限价值视野太远。而当代人用泥土造物的视野日益开阔,有的作者彻底放弃了人造物质实用性目的,强化精神性的审美价值,有的作品固守着造物的日用功能。当代陶瓷艺术作品既包含着实用或非实用有物质使用价值的容器,又包括表达泥土特质的造型或雕塑;它兼跨着现代观念下的艺术设计:它是当代艺术思想理论与科学技术渗透的产物。在过去的20世纪,当代陶瓷艺术延伸至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它既属于现代艺术范畴,又是传统陶瓷物质功能性在当代的拓展。新生的陶瓷是从它的创作过程讲的:泥料和釉料选择、制作成型、烧制方法、表面装饰的视觉效果 等,虽有着传统的技艺、技巧和文化观念的传承,也有随着时代科学技术进步和审美共识的折射变化。它是当代艺术家表达自我意念和寻求其独立个性的媒介,是艺术性设计以及直觉理智思维与形象之间的协调。它体现出是当代人对新的功能性认识,表达出的人文感情有历史完整性生命力的载体。它呈现出了丰富的人造物质表现手段和艺术语言,包含了一个新的观念和形式内容,充满了人类的智慧与哲思,是当代艺术殊途同归的新精神的交汇点。它继续扮演物质功利角色时而物品本身就有着审美的欣赏,并超然独立的成为纯粹满足人的情感的体验物。它的潜力得到当代人的挖掘进化和不断完善。它使人们在把自然物质(泥土)改变另一种物质进行同时,进行了当代精神升华。
当代陶瓷普遍对自然与人的关系和谐向往,对历史上的艺术价值追怀和重新肯定。他们作品上明显看出,对陶瓷艺术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强调,风格多元,表现方法多变。有的作品,甚至不禁忌直接引用传统制作技艺和图式符号,对文化史和艺术史宝库进行研究。作品是从旧的事物中脱胎出来,得益于过去,然而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有的作品是具有实用性、功能性的生活艺术品,有的并不考虑“用” 而只是表达自己对当代艺术认识。艺术风格严肃而又轻松愉快,不受某种规范所约束,无拘无束地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的憧憬。赞美自然,青睐古老的文化主题和朦胧的内容是关注的热点,暗示出当代陶瓷艺术继承传统和发扬光大后得以新生。
在陶瓷艺术的领域里,陶艺家投入热情,把传统文化推进到当代的一个全新的面貌,对作品斑驳尘迹的崇尚,把美、艺术、生活揉合。日用的器皿在创作时虽然考虑日用功能,但往往满意的佳作始终不会有人去用,而成为纯粹的艺术审美精神享受品。用土塑造出的造型,不受实用功能和器型限制,表现方式十分自由,传达出作者的意识和理论。造型体积的膨胀而表面质朴,给人印象强烈。作品一方面遵循传统的制作手法,实用艺术化和艺术实用化融入了现代生活环境;一方面在实用功能中力图解放,在泥料选择、造型、釉色及烧成上都强调各自风格。在艺术表现潜质上,他们不甘心死心塌地一意模仿历史遗物,而是从传统中解脱出来,强化自我风格和自我情感的显现。制作过程精心推敲,工整致极,体现出当代从业者掌握陶瓷制作语言的基本功和文化涵养。自我观念用雕塑造型语言表达的作品,以捏塑方法成型,通过把握窑火烧制过程的温度和气氛,强化肌理变化。他们不断从文化传统中吸收养分,利用陶瓷技术手法和材料来创造出新生命。
总之,新生后的陶瓷艺术作品,呈现的是多元变化的时代格局。
三、陶外话
新的世纪就同个人过生日一样,笔者常常对往昔做一番回顾。目的以求反省,梳理剖析自我十多年陶瓷学习、探索和实践生涯。
当代陶瓷艺术,这个概念常常在笔者面前游荡,使人惶然或时而振奋。随着时代的变化,它却给人享乐与陶冶,提示文化信息或追挽旧世。它作为生活的佳侣,在社会结构和文化层次以及思想意识都呈现多元状态,各地创作群体都有各自特色。
这是一个在艺术领域讲究多元的时代。当代的各类型艺术发展快、变化大,五光十色,使人目不暇接。作为一位艺术从业者和欣赏者,这些年常不断调整自己的艺术感受。以便尽情享受多元、变化的时代艺术格局奉献出的美肴佳酿。审美习惯的养成不是几天的事,它和欣赏者、从业者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信息时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各地陶瓷发展迅捷,这对艺术的欣赏者和从业者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品尝、多感受、不因循、不守旧。但看到当代陶艺作品,使人感受到每一位都在试图立足传统、面向现代。他们的作品传来了沉重的足音,担负着陶瓷发展的神圣使命。他们那些真的、善的、美的作品,笔者发现自己正在追踪历史的影子,追踪那些古老的陶与瓷制作技术。
听人类学者说:我们生活的大陆曾被冰雪覆盖过。但冰雪退缩之后许多年,人类为了生活的美好探索利用并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把土造物成陶。发展到今天,当代陶瓷艺术风格的变化,从重视实用转向重视艺术文化精神功能,但不回避古代的人造物质实用目的。这些年,陶瓷艺术活动喧闹而热烈,现代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环境下,现代文明危机确实在蔓延。许多智者都意识到艺术发展的下一步将是陶瓷艺术“回归”的状况下展开,都力求着把由于种种原因曾丧失殆尽的创造物质的工艺技术能力恢复,重新打开通往传统陶艺文化的通道。
当代陶瓷艺术是什么?这是看到作品首先面临的问题。看着一件件尽情自制出的“高唱土风”的佳作,似乎让人走回了古老的乡间路上。笔者无法回避艺术理论唯心论的看法:当感觉到它时,就早已存在于人们的血脉中。原因:作品所用的材料和表现技术始终没有一位脱离过传统陶瓷艺术物质化程度固有的肌质。不论每一位如何试图使自己的艺术图式符号区别同行,文化就是文化,材料就是材料,从艺者入手点以它为基础,但最终还是回归到这一文化和材料基础上。当代陶瓷被涵括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门类,作品强调欣赏者和作者对物质时代感的行进认识,不可漠视的是:意念和感受无法忽略的陶瓷发生和发展过程。作为过程,它只是历史文化发展阶段中的建设者凭添一些新内涵、新感受的现象。这一现象是这一门类的“艺术有意味的形式”被受众咀嚼经久不衰历史原因。
当代陶瓷被受众咀嚼再三,思思良久,才恍然大悟,反复揣摩着时尚与潮流深深地感觉到——正是当代艺术家的巨大热情投入,才使得人类的精神文化之火传继不息、灿烂辉煌。
窗外的“车水马龙”般疯狂奔泻的车流,提示出现代新技术进步对陶瓷业挑战将会是层出不穷,但一言以蔽之是:没有必要为这些新变化而感到无所适从。陶瓷,这门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在未来将会继续延伸和发展。它破译和还原人类未来的情感意义上对物质的熟识、共识。一切艺术创作之真谛,艺术作品存在之奥秘,皆深藏其中。以审美功能为核心的当代陶瓷艺术,不仅属于当代某一特定历史时期,而且是人类的陶瓷历史文化发展的总体过程的一个阶段。
2000年5月14日于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艺术传播学》,邵培仁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
2、《人类文化启示录·20世纪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成果》,周蔚、徐克谦译著,学林出版社 1999年1月
3、《中国民间美术》,徐炼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4、《现代与后观代·西方艺术文化小史》,河清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
5、《中国古代茶具》,胡小军、姚国坤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1月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自述(1999年)
买家服务中心: 400 601 8111 help@artron.net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