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于栋华 二维码图标

加关注

性  别:

擅  长:国画

艺术家年表更多

获奖记录更多

艺术家风采更多

于栋华首页> 资讯>于栋华:我画的她 亦是我

于栋华:我画的她 亦是我

2015-04-23 22:02:35

少女的情怀

树下,一素装少女满目深情,眺望远方。虽然枝条已然绽出新绿,但北方的春天依然寒冷,少女裹着围巾,手抚微凉的脸,风儿将她的长发吹散......这是《春尤寒》,画面中的女孩是于栋华的大学同学璇儿。“她来自江南,皮肤白净,身材娇小玲珑,有着江南女孩特有的秀气与清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总是忽闪着如雾般的迷离与凄美,看她,如读一本书。来北方上学后,气候的不适应让她经常想念江南,即便初春也同样肆虐着厉厉的北风,挺拔的白杨依旧未吐新芽,毫无温暖的征兆,但时节已经是初春,那温暖也该不会太远了。”

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在下,画中少女的形象停在美术馆进门左侧的墙上,倒是应景的,的确,春尤寒。

恰逢博士论文预答辩期,于栋华的研究课题是画家性格与作品风格的关系。“我画里的女子,她们的眼神、表情、内心,其实是我投射到画面中的影子。”于栋华画的是心绪的流露,是由唯美而敏感的心自然流淌出的那份感知和感悟。她的创作多以浅秋和初春为背景,在她的艺术世界里,洁白的宣纸变得美轮美奂,流光溢彩。《华彩文心——于栋华人物画作品展》展出其工笔人物和写意作品共30余件,呈现她在工笔重彩上多年的学习成果及个人特色,同时也是多年硕博学习的总结。

    于栋华爱画自己身边事物,离生活最近的,才是最生动的。在导师刘新华教授看来,她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美,挖掘人物的精神气质,注重对生命的体验和自身的感受。“她的作品构思巧妙,造型严谨,经营位置,独具匠心,线条劲挺流畅、色调清新自然,人物生动传神,清丽凄美,含蓄平和,表现出一种精神气质上的大美,营造出文雅、恬静、精致的艺术意境。从唯美的审美表现中,蕴含着其对生活独有的情愫与畅怀。”

    有评论家说,于栋华笔下的女性多是孤独、低调、含蓄的,只在心底漾起一丝春意,暖着那颗萌动的心,她们有着细腻柔婉中闺中情愫和绵长如缕的缱婘愁思,温婉素裹中掩不住各自的清姿雅质。女人细密如织的心里,又有多少魂牵梦绕,春的晶莹,夏的热烈,秋的瑰丽,冬的圣洁。这种美是一种温和内敛的美,是可以让人细细读、慢慢品的美,是一种幽深的,含蓄的至美。

 

最美高原红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前夕,2014年4月14日,于栋华至今都对这个日子记忆犹新。那天,她第一次见到卓玛、格桑、米珍和阿旺。

“那是我随团参加天津市美术家协会组织的滨海新区及海河教育园采风写生,期间我们参观了很多地方,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的内地西藏中职班。”于栋华向记者介绍,2010年,国家推出在内地发达省市建立内地西藏中职班,选派西藏优秀中学毕业生来内地学习先进科学技术,返乡造福西藏的科技援藏项目,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就是全国科技援藏项目的参与院校之一。

采风团一行人抵达学校,还没有走近,于栋华就已经被等候在那里的藏族学生感染。“他们一个个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小脸红扑扑的,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原红’。孩子们很兴奋、很热情,他们天真质朴、满脸荡漾着快乐幸福。我第一眼就爱上他们了!”于栋华说,从那些孩子的眼里,她看到了最纯净的世界。“她们很真诚,你夸她‘真美’,她会相信,会用真挚的眼神和天真的笑容表达对你的谢意。”教室里,汉族老师指导藏族学生缝十字绣,上计算机课时,大家严格遵守规定,着专门的服装进入机房学习,场面一幕幕,无不令人动容。“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令我感动,一方面是因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们的举手投足、待人接物,都透着我们耳闻已久的藏族人的虔诚,似乎对世间的一切都满怀敬意。”

无意间,一个长相尤为俊美的女孩吸引了于栋华——卓玛,与她的一位绘画模特很像。卓玛说,最初入校时,大家都不会说汉语,也不适应内地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是老师一句一句教他们说普通话,还学习英语,又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校发澡票,还告诉他们要勤剪指甲,整理内务。几个月下来,孩子们一改当初从高原来时头发还打着结、灰头土脸的形象。他们跟老师关系是很亲的,但时间久了也难免想家。我问卓玛:‘你喜欢吃什么?下次姐姐给你带过来。’她说:‘我最喜欢吃妈妈做的菜。’由此可见,他们对家乡的感情是相当深的。”

采风活动只有一天,原本也“全当玩儿”的,可于栋华却觉得自己被那些孩子紧紧牵住了。“每天都急得不得了,心里火烧一样,时时刻刻想回去找他们。”其实,作为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参展画家,从2013年夏天到2014年4月14日之前,于栋华已经费尽苦心选画了两个题材,两张大稿都已定稿,正准备选择一张落墨,但因藏族班之行,她决定放弃前两张创作稿,重新开始以藏族班为题材的创作。那时,距离天津收稿日期只有两个半月。

“第一次采风后我画了很多草图,可总觉得素材不够,凭空想象又不真实,也不生动,于是第二次去时,我更深入地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也积累了大量的图像资料,很感谢那些给我做模特的学生:卓玛、央宗、格桑、米珍、拉姆、单珍、阿旺、桑珠、斯秋达吉。”米珍说:“我的名字很好记,‘大米像珍珠一样洁白!”阿旺的藏族书法则给予于栋华在画面上题写藏文的启发。

然而,草稿期是漫长的,作品的意境、构图形式、色彩、空间等等都要反复考虑。由于校方的相关规定,于栋华最初的创作设想未能如愿,她只好将这些人物置于虚拟的场景中: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观赏美好西藏未来建设的沙盘,全身心投入到对未来西藏的美好憧憬中,窗外隐隐约约是一幢幢摩天大楼。为了使这幅重彩画更具有中国特色,画面下方还以大片汉字书法加藏文书法陈述历史。最终,《新授人以鱼——启梦》以浓淡交错辉映,既厚重华贵又不失轻盈的空灵之感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天津展。

虽然,现代都市的气息让那些藏族孩子学会了穿高跟鞋、好打扮,习惯短发或马尾,也开始涂脂抹粉、染指甲,可在于栋华看来,他们仍是那般纯净、质朴、明亮,好像脸上还未退去的“高原红”一样。

 

“我会回来的”

曾经,校长问于栋华:“你不画画不行吗?你已经是我们这里的优秀教师了。”她回:“不画画我就觉得活的没意义。”

于栋华出生于山东莱阳一个梨花似锦的小村庄,其背靠文笔峰,前绕清水河,是当地文人雅士云集之地。她八岁起学画,父亲为她用十六开绘图纸钉了很多本子,从那时起,她每天都会画上几幅,从未间断。即便到中学时,课业负担沉重,仍是每天至少一张工笔画,雷打不动。“就是特别爱画,想做大画家。小的时候其实也不清楚‘大画家’到底什么样,反正就是要画画。”父母一直视她为掌上明珠、贴心小棉袄,不愿让她考学离开家,“不考大学最好”。于栋华开玩笑说。她也很听话,只考了当地一所很有名的美术中专,算是待在父母眼皮底下,省得他们日夜牵挂。表面上看她是安分了,不腾挪地方,也不妨碍“追着自己的画梦跑”。

中专时期,于栋华得到更为专业的美术教育,画得更加投入。1994年的夏天,她看到一本何家英先生的画册,她觉得那画面美极了。此后,那本书近乎成为宝典,她每天不是拿来临摹,就是仿着上面作品的感觉进行自我创作。这期间,她创作了很多作品,并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受到很多人赞扬,但是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她很想能亲自受到何家英先生的教导。1999年的一天,她鼓足勇气给何家英先生写了封信,并附上自己的几张作品,一同寄往天津美术学院。原本是做好了准备,这信有去无回的,可9月10日当天晚上,她忽然接到一个来自天津的电话,电话的另一头正是何家英。“我当时激动得都语无伦次了,一点都没想到。何老师说她看了我的画,想招我到天津美院他上课的研究生进修班学习。他说一直想回信但没抽出空,无意间发现信上留了我的电话号码,就打过来了。”于是,不到一周时间,于栋华就办好各种手续,马不停蹄地赶来天津,成为一名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研究生进修班的学生。

进修的两年里,于栋华在何家英、霍春阳、李孝萱、杨沛璋等教授的指导下,从国画的工笔、写意到西画的素描、油画、水彩、水粉、设计等多方面得到质的提升,原本何老师很希望她继续留下考研,可家里的父母日夜挂念,令于栋华收拾好行李,回家了。“但我心里那时还没放弃,就像灰太狼说的:我一定还会回来的。”

回到莱阳,回到中学美术老师的生活,而后成家。一段时间后,于栋华内心里安定了,对继续深造也不作他想。她仍然只是坚持画画,没课的时候画,备课后、批改作业后也画,回到家忙完家务接着画。

那时,先无关作品,于栋华画画这件事本身,就是学校里一道风景。“学校没有单独的美术教室,我只好把音乐美术器材室当做自己的画室。冬天没暖气,夏天也没空调电扇。那间屋子是平房,房顶破了个洞,冬天下雪时能飘进来雪花。后来有鸟在上面搭窝,有时我画着画着,小鸟就从那个洞飞进来了。”于栋华画大画,画板尺寸两米乘三米,她说自己很柔韧,为了画画,坐着、跪着、蹲着、趴着……什么姿势都用了。“课间没事儿的时候,老师同学们经常来看我画画。”后来情况更不济了,器材室也没了,于栋华和校领导软磨硬泡,好不容易求来一间化学实验室,刺鼻的化学药品气味呛得人根本待不住,凑合着也不能用,她只好搬到年级教研室,在仅有一张办公桌的空间坚持原来状态:“见缝插针”地画画。这一期间,对她最有安慰性的一个词就是“随遇而安”,不管遭遇什么境况,她都可以为自己开辟一个创作的空间,一片心灵的蓝天,她心如静水,与绘画进行默默的交流,绘画是她所有心灵的寄托和内心的独白。

2007年,这是于栋华生命中又一个转折节点。那一年,在莱阳当地的一次展览中,于栋华偶遇自己后来的导师刘新华教授。“刘老师看到我的作品,鼓励我考博士,我当时以为老师和我开玩笑,就坐在沙发上,一点都不严肃,因为根本没觉得这件事能成。但刘老师很认真地跟我说,一定要努力再走出去,继续深造,不要荒废。”于栋华当时答应了,但自己不学文化课好多年,连英语的国际音标看着都陌生,怎么可能考得上?她嘴上告诉刘新华教授“我一定考”,但心里知道困难有多大。就这样被老师“盯着”,捱过去两年,自己也买了考研教材,周围朋友都知道她要考研。“再不踏踏实实复习,我都觉得丢人啦!”于是2009年10月,于栋华重新捡起抛于脑后多年的英语,以及其他考试科目,这是血泪史的开端。三个月后,这段血泪史画上完满的句号,她顺利地考入了天津大学工笔重彩研究所。又一段为画钟情的旅程就此开始……

“我觉得自己像棵小草,很幸运有阳光、空气和水的滋养,也经历过很多如巨石当头般的压力,但是只要有个石头缝我就能倔强地生长。”总之,她女性的柔弱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坚强的对艺术执着的心,她以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心声,她是随遇而安的,也是幸运的!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买家服务中心: 400 601 8111 help@artron.net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于栋华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