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韦天瑜 二维码图标

加关注

性  别:

擅  长:雕塑

注册时间:2015-06-10

今日访问:5

总访问量:172442

艺术家年表更多

艺术家风采更多

韦天瑜首页> 资讯>城市景观的诗意塑形——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沿江景观带公共艺术策划

城市景观的诗意塑形——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沿江景观带公共艺术策划

2017-04-19 09:30:38作者: 韦天瑜

一、 缘起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城”是指那些筑有防御性围墙的群落居住区。它们通常还作为扼守交通要冲的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市”则是指百姓的商品交换之地。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把都市生活归属到政治领域进行研究(《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当时希腊自治城邦叫(polis)。所以,复杂的城邦生活自然而然地延伸出政治(politics)一词。

城市人的政治生活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公共场所中。城市人离不开公共场所,城市中的公共场所无所不在。城市公共场所的公共空间性质以及公共交往方式发展到了空前阶段,带来人类生活模式的巨大改变。就百姓大众而言,公共场所是个交流、沟通、信息采集、获取群体经验的地方。对整个社会而言,这是一个包容差异、理解和平等、尊重他人的公共重地。今天,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城市公共场所的建设。

城市公共场所的建设关系到城市人、城市精神的提升和寄托。它孕育着城市人相互交流、沟通信息、塑造城市形象和打造城市品牌的追求与理想,是繁殖公共艺术的滋生地。

公共艺术通过当地的历史文脉、地域特征和人文传统的审美视觉、哲学思考等相关社会行为,将“公共”与“艺术”结合,使城市公共生活逐渐走向艺术化,为城市注入新鲜的人文图像,改善了被科学和语言逻辑概念的工具理性、经验实证效用和科学主义深深的扭曲了的全球城市化,滋润着城市人越来越苍白的诗性追求和审美天性,丰富了城市视觉环境中的大量单质视野,治疗由于视觉乏味造成视觉饥渴的心理疾病,提供了健康生命力的精神生活模式,营造出一个多元的城市文化生存环境。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美)刘易斯·芒福德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02月出版)我们不难看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和艺术已全面进入社会日常生活,城市不再是仅仅为了人类的居住而建造的,今天城市的空间如果不能满足人类的智慧活动,那么人类就会重新规划这座城市。

 

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

上海世博是全球城市化大格局下演绎城市主题的世博。这次上海世博是零距离的直接切入拥挤繁忙的二千万城市人口之中,来碰撞即将占地球人口60%的城市人会面临的问题和谋求发展之路。上海世博智慧的选址是一次研究和展示如何调整城市功能和结构、城市形态和表情的绝好现场。

鉴于公共艺术和雕塑已经成了城市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城市公共艺术学已经成为体现城市精神,塑造城市文化,丰富城市生活的显学。公共艺术和雕塑成为世博会的当然入选项目。所以,上海世博特意辟出专区、设立专项、拨出专款来给全球策划人和艺术家提供专门的公共艺术和雕塑创作空间。

 

二、   海一样的容量

 

我撰写的沿江景观带雕塑总体策划文案经由全球二百多个策划人和策划团队竞标胜出后,要解决三个思路上的问题:

1, 作为上海世博园区的雕塑策划如何演绎世博主题?

2 ,如何在这个国际大舞台上展示具备国际视野的雕塑作品。

3 ,作为主办国文化和精神如何体现?

总的来说,策划首先要基于上海世博“海纳百川”的国际性质。

 

世博的国际视野和上海的城市气质

上海这个城市几乎就是由国际各种泊来思想和资本的流动包括文化迁徙而成的,这一切造就了上海具有海一样的容量的城市气质。这是一个典型的国际化城市。所以,在这里谈国际视野是自然而然的。

世博雕塑项目策划的立足点,不仅仅是作为上海本土的、黄浦江沿岸区域景观配套景观工程的雕塑创作。而是请世界范围的雕塑家来共同创作和共同回答雕塑和公共艺术如何在城市建设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提供国际创意和智慧来展现全球城市化大格局下的作品内涵、形式表现和材质运用,以一流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演绎核心理念,做足浦江水文章,用活都市景观,演绎城市视觉美的极致。营造世博的艺术气氛,体现世界多元文化和国际视野。寓教于乐,体现会展国家文化特色和主办城市的精神,打造世博精神印记的艺术名作。以多元的艺术样式来演绎这次世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国际平台

处于世博园区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其公共性是从全球范围艺术与国际社会的文化意义上体现的各国民主开放、与社会大众的互动交流、集体认同的价值观寻求所形成的当代城市符号。它们共同建构起全球城市化精神家园的象征体。

考虑到这是一个国际平台,我们在征集具体作品时不局限于国内,更没有局限于一个单位或一个小圈子内。经过一年的努力,征集了来自日本、韩国、以色列、美国、荷兰、意大利、法国、英国、俄罗斯、白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土耳其等国家以及马里兰大学艺术学院、纽约州立大学、南加州建筑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东京艺术大学、罗马艺术大学、韩国國民大學校、水原大學校等学院的公共艺术方案。除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的征稿之外还征集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四川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及陕西省雕塑院、深圳雕塑院、南京雕塑院等各专业单位包括各画廊、雕塑公司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艺术家的公共艺术方案。全部共八百多件作品方案获得入围候选。我们和世博局多次组织了上百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进行了几轮无记名投票,涮选出来自美、英、德、法、意、日、以色列等八个国家二十六名艺术家的二十七组作品。其中外籍艺术家10人,国内著名艺术家16人,包括国际美术学院院长2人,法兰西艺术院士1人,国内美术学院院长及建筑学院院长4人。永久留存作品22组,借展1组,捐赠4组。

 

三、   城市景观的诗意演绎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只能说明‘是什么 ',而不能说明‘应当是什么”。(《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出版)科学永远不能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海德格尔认为人类一生在这块土地上匆匆穿梭过往是一种时间流逝和空间转换的客临驿居的现象和经验模式。海德格尔把这种生活方式与整个世界的整体联系描述成一种“四维体”时间、空间维度和结构。他并不关心所谓永恒生命的虚幻命题,而是追问人类生存的意义以及人类精神和心灵的终极关怀。

在某地活一辈子的传统生活方式已经改变了,人类流动一生。某地某室只是不断迁徙中停留的某个空间。在这许许多多暂住空间互相联结成的网中,栖居不再是固定的,不再是以前那种乡村式家族的或是老式里弄几十年不变的邻里空间;而是一种不断流动和随机的,一种与他人在某地某时某月共同停留的,在当前跨国经济文化空前大交流下,适合更广阔的、容量更大的工业社会公共空间的当代生活方式和现代游牧民式的生活模式。

一个城市空间规划、城市景观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无法割裂的整体。城市景观是社会的品质写照,是社会形态、社会意识性质的视觉反映;城市景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所以,城市景观不仅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是视觉的也是历史的。作为泱泱景观之中的景中人,命运中遭遇某一场所而油然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类社会和人类理想与追求赋予了城市景观的场所意义。

城市景观渗透了城市人的思考。比如他们的选址、造城、现在的市区速生、工业遗存、考古和历史遗迹保护等等。由于全球城市日益的开放性,东西方文化已繁殖成各种现象。这些现象形成了城市的文化界面互相间的介入、交叉以及秩序的建立、消解和重构。在城市中,公共空间的景观围合,它不仅仅是物质空间,它更是精神空间。公共空间的精神容积率和物质容积率的博弈、挤压、争斗。从社区中,我们看到丰富的日常生活;从城市的方位感,我们体认到它的人文意义上的碰撞、交融;在城市的网系中,我们感受到它也不仅仅是指水路,交通,还有传播网、管理网。这一切漫布在城市中,笼罩在空间里;平衡在人与人之中、街道与街道之中、社区与社区之中、城市与城市之中、城市与自然之中。

我根据沿江景观带三个公园的不同特征和功能,围绕当代城市人一直来追寻不已的宜居梦,以递进的策划思路分为三个主题区域“桃源行”、“海上城望”、“都市新山水”,形成了一条景观策划主体轴线。这条感性的景观策划思路是东方诗情加海德格尔的“诗意的栖居”的空间视觉审美秩序建构。

 

桃源行 (后滩公园)——人类与自然的对话

对世博主题的演绎是从对人和自然宜居观追寻开始的,这是一个仪式化开始。历史也好,传统也好,城市也好,水和石有着比人类更古老,比生命更古老的,比城市更古老的内涵。已经非自然化的城市人只有再次通过自身的自然天性和行为借有各种天然物质,才能与大自然的进行沟通、对话。

后滩公园是我开始策划的第一块区域。它是上海市中心城区内仅存的一块原生态滨江湿地。我在此根据区域特征对应策划的主题是“桃源行”,并设定这个区域公共艺术创作的副标题是“人类与自然的对话”。因此,这里的雕塑手法要求是自然的、原生态的、本色的、不事雕饰的。

策划组选择了来自东京造型大学雕塑系的藤井浩一朗先生的作品,他用透明丙烯材料创作了《父子情》(附图一)。用两根类似水的丙烯材料透明柱,组成造型简洁明快的椭圆形结构雕塑。策划组把它设置在后滩公园的弯曲的小河边,和周围环境的天色、水光及树影相融成趣,成全了作者将山水与城市成长的关系比喻为“父子情”,体现水和人类纽带相缘的生命力,以及特有的“天人合一”的东方诗意美学创意。

策划组还选择了美国劳勃特John Ruppert的《网》(附图二),这是一件以普通的形体去改变人们的观察自然的方式和观念的作品。作品网链结构的建构方法受到由城市形态所产生的文化、氛围、物体结构的影响,经由观者的自然天性透过人为的网链结构和周围的空间融合,达到一种与自然共存的淡定与空灵的境界。

 

海上城望 (世博公园)——生存环境与居住灵魂的对话

在处于核心绿地的世博公园是我策划的第二区域,以“海上城望”为题。这块区域位于原上海江南造船厂的主体区的黄埔江对岸。作为当时的民族工业主要基地,在把一个半封建、半殖民落后的农业大国逐渐带进工业时代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这里更强调一种城市发展的链结、见证、对比。着重体现一个“望”字。从此岸望彼岸,从今天遥望历史,以及中国和世界互相的守望。

由于世博公园是世博娱乐,休闲,交通和公共活动最活跃,最主要区域。我希望这里的雕塑创作要充分体现今天开放的城市国际化和多元化、城市的多面性,包括城市功能、城市文化、地域特征、历史文化,甚至包括官方意志、意识形态、社区、市民、劳工等等诸多因素构成的重叠和竞争,分割和连续,依存和互补的综合性社会地缘课题。

我策划了二大块主题内容来营造一个感受城市的信息传播速度,生活速度和城市图象变化速度的视觉之旅。一块是“都市考古”。它体现了上海百年变迁历史的激活,百年浦江记忆的激活,工业遗存和遗迹的历史价值的激活。

余晨星的《竹林七闲》(附图三),七把渐行、渐远的竹椅,曾几何时在市井的昏暗街灯下,在小巷里残存稀疏的竹林中,摇着芭蕉扇高声谈笑的草芥市民;这些爷爷奶奶辈的鲜活的往昔岁月,已经成为梦境中依稀的记忆。

除了忆旧,除了今天的城市硬件提升,更多想到的是文化的交叉、方位、日常生活中的物和社区空间的精神围合、城市发展的快餐速生与膨胀蔓延等等。这些都是组成另一个主要内容“视觉都市”的元素。

策划组选择了曾获得一系列国际国内建筑设计奖,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创始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张永和创作的《三重浪》(附图四)。他把这组象征工业力量的近百块巨型铁锈钢板在遗留的造船厂的龙门吊前的广场上竖起来,以不同的韵律节奏组成三组类似麦垛造型的浪花来暗喻上海浦东在短短十七年里完成的从渔村农业文明向现代城市工业文明的进程,浦东的发展是中国近代一系列乡镇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缩影,几乎在一夜之间它们置身于面对未来的第三重文明的浪尖。

策划组还选择了朱成的《飞檐》(附图五)。他运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建筑符号飞檐、斗拱、立柱为素材。但是,中国红已经不再涂在木料上,飞檐、斗拱也完全由钢铁件构成,反映了传统的农业时代与现代的工业时代之间的新与旧、继承与发展之间的纠结与矛盾,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正在现代化的今天艰辛的寻求当代转化之路。

李沐的《2010上海》(附图六)作品想表现的是某种城市化快餐运动的现象:一边是成片成片的动迁拆城,而另一边则是铺天盖地的新城建设。各种山寨版欧式建筑突然间从平地喷涌而出,这些还来不及完工的建筑框架呈现出因为长期的贫穷记忆形成的自卑所异变而成的一种不可遏制的小资式的一夜暴富的拜金主义梦想。

获得波茨坦艺术奖的德国胡比Hubertus von der Goltz,他的《保持平衡》(附图七)寻求和探索如何表达平衡的人类现代的寓言。他创作了大量有名的室外雕塑。以在高空中尽力保持平衡的男女剪影为基本表现元素,在情感与理智之间寻找一种调节;在全世界人类每天的生活中,在全球不同的哲学和政治中寻求平衡。

 

都市新山水 (白莲泾公园)——人与地球的重新签约

我策划第三区域主题“都市新山水”,作为沿江景观带的另一端,相对“桃源行”体现城市人自然天性的桃园梦,“海上城望”体现城市昨天和今天的魅力。而这里主要体现对未来城市生态宜居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虚拟想象。

我把这段区域策划的副标题定为:“人与地球的重新签约”。有感于人类的无情使多少动物绝迹或濒临灭绝,期望因开发人类居住地而赶走的动物不要再远离我们。策划组从法国杜梦堂画廊借来了尚—马里·费欧里Jean-Marie Fiori的《城市家具》(附图八),这位艺术家手下的这些动物造型都褪却了野性,臣服于贪婪的人类。幽默的造型显出幽默的暗示:动物可爱了但人类野性依旧。这样的担心让我们企盼人类保留儿童般的单纯、善良。法国凯莫Rachid Khimoune创作的《世界儿童》(附图九)就走出了这么一步。他毕业于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曾夺得法国法兰西基金会一等奖。在30年的时间里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都市里拓印下的城市路面和窨井盖,并把这些作为“街道的肌肤”印刻到儿童塑像上。他自费浇铸成二十一尊巨大铜像捐赠给了上海世博。

以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孟建民院长为主组成的567小组,也许感受到未来发展的复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他们深重的忧郁之下表现出来的作品更像是一种超现实的梦境和幻觉。他们以礼盒为基本造型创作的20米长的《天盒》(附图十),象征天使为人类的未来送来的“礼品”,喻“天地感应”、“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整体以建筑空间的构成方式,强调空间组合的诗意魅力。它暗喻了未来理想的人类生存的场所,也许要由上天赐予。

 

四、   公共艺术与公权力

 

公共艺术简而论之是公共场所的艺术。既然如此它就必然遇到

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因此当策划或者安置一个公共艺术作品时,就不可避免的面临公权力的问题。公共艺术要得到继续发展,必需得到正确使用公权力行政环境的机制保障。

由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和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共同签发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雕塑项目策划方案征集书》中明确写到:“本征集活动面向全球。凡具有同类型项目策划和实施经验的机构或个人,只要按本征集书的要求填写、签署《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雕塑策划方案征集报名表》(下称“《报名表》”)以及制作并送达应征文件,即成为本征集活动的应征方。”从上述条例可以看出,上海世博局在这个国家级别的项目上罕见的释放政府公权力,向一般机构、团队甚至个人征集具有实施权的策划方案。

 

策划机制

公权力运作机制的规范化和民主化保障公共艺术的正常产生。通过多种决选方法和评审形式,不是仅仅由管理者、决策者、作品的创作者,而是让公共场所其他领域的相关方如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社会学者、文化人、居民邻人等等都来参与,进而尽可能消解领导强权意志,防止集权操作;形成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局面。

这次沿江景观带公共艺术策划方案由上海世博局邀请了国内外多达六十多位来自建筑、园林、评论家、各类相关专业机构专家及行政领导分别从来自全球的二百个策划方案中进行了三轮评审及无记名投票胜出。

沿江景观带公共艺术策划方案由于涉及黄埔江边长达五千米近六十公顷面积的三个公园,项目庞大。所以我特邀了著名策划人马钦忠、吴美纯助阵。日本著名策划人清水敏男也提供了不少帮助。并组成以中国美术学院城市视觉研究中心及四个不同领域的合作单位为策划团队,分担理念策划、方案实施可行性研究、作品与园林环境布局研究、沿江新堆世博滩涂的作品基础问题及艺术家具体方案的深化提供技术支撑。

总体上我们采用了以总策划人决策及其策划文本为策划主体,艺术家为创作主体,特聘专家为评审主体,“世博雕办”为行政管理主体这么一个“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在一年多的策划工作中协助总策划人阐释策划理念、深化艺术家的艺术创意;引领和提升大众对雕塑的认识,说服领导层选择作品。包括确定布局、位置、环境;监督、协调和管理十几个来自不同国度、不同加工单位的制作、加工、运输;以及和世博三个公园十来个管理部门商讨落成方式;包括解决各种通行限制、协调处理世博严格的安保审批、吊装限制等等,做了大量工作。

从以上这些不难看出,政府释放出来的策划权是具有实质操作内容的。公共艺术作为政治民主化与大众社会平衡过程的文化产物,尤其需要这种政治文明公权力的健康操作。主办方和策划团队都在努力尽量使公权力的运作制度化,尽量避免因某领导的变化而变化,避免因政令的反复而反复,构建一个连续、稳定的有诚信、可信赖的法制环境。这对于今后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及相关公权力的运作确实是一次良好的示范性尝试。

 

五、   策划空间

 

一个好的策划使艺术家的创意变成一个好的视觉传达并为之实现真的很难。任何传统的单一文本根本无法营造出一个当代的、民主的、非匀质的现代都市的复杂结构。我的策划理想是尽可能给各位艺术家最大的创作空间,包容各种具前卫倾向、主流创作、大众趣味的艺术家,并吸收雕塑家、装置艺术家、观念艺术家、建筑师等不同领域的创作来演绎世博的核心理念,呈现城市元素视觉美的魅力。

 

公共性与个性

公共性是城市公共场所建设的基础,也是公共艺术和城市雕塑之魂。公共艺术和城市雕塑的创作必须遵循公共性的两大要素:创作所在地的历史传统、人文文脉的公共性和区域特征的公共性。

公共艺术是公共性的,更是个性的。公共艺术公共性是由无数的鲜活个性组成的。艺术家的个性与社会的公共性之间应该是相互间的一种激荡和交流,不应该是“短路”状态。政府、企业、大众与艺术家之间相互关系密度越高产生的化学效应越积极。只有当公共性对个体如同个体对公共性一样时,我们才可以说公共艺术是一个活的东西。公共性与个体互动关系是公共艺术的生命力来源。只有鲜活的个性,才是社会公共性的真实写照,才能组成公共艺术的新的肌体。

《掘出来的梦》的作者杨研(附图十一)在原江南造船厂老码头边的世博公园核心绿化区占地近三百平方米的作品内,展示了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近百件物件。这些曾经渗透进全国每家每户,影响了好几代人从出生、读书、结婚、到晚年的上海本地的日用物品,已经随着市场开放在竞争中逐渐消逝。当让那些驻足观看的上海滩长大的市民瞠目咂舌,牵肠挂肚的细数这些几乎伴随他们一生的如此熟悉的瓶瓶罐罐。更有甚者专程来过几次。这样的公共互动足已使得策划者及这位公共艺术的创作者心满意足了。在公共场所重大项目中展示如此面积巨大的当代文献式的装置艺术并不多见。这种消解传统阅读的秩序乌托邦式的文本把一切元素都平等解构。阅读变成了一种非时间化的意识流的交互指涉的游戏,不再是一种线性的不可逆的历史过程。由于它选择表现形式和常见的公共艺术和雕塑不尽相同,曾经险遭否定。因为谁也无从预测将会是怎么一个效果。幸运的是几经讨论之后,总算在截止日之前被通过了。

 

探索与批判精神

世博展示之日也是人类的反省之日。“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物都来怀疑一次。”——笛卡儿(《笛卡儿的哲学原理》(荷兰斯宾诺莎著,王荫庭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06月出版 )当代人的进步从质疑开始。城市迅速发展和膨胀,这样的巨大耗费科学吗?连续不断地开掘自然资源供城市人挥霍,是不是太短视了?城市的商业化和拜金主义是不是过头了?城市媒体的娱乐化是不是太缺乏公共责任和义务,滥用了社会的公信力?我们的多元化是不是变得越来越泛文化,走向低俗和市井化,城市的过度蔓延会不会最终使得城市发展走到尽头?

我策划时特别关注应征艺术家的一些表现城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紧张的关系、隔膜和分裂的警喻的雕塑。有批判精神的艺术家常常是敏感的、前行的。他们的作品敏感的捕捉社会问题和时代物象,但是他们的作品从不会提供答案;因为艺术家毕竟不是政治家,他们的作品只是视觉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已。

大部分人看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的《汉葵》(附图十二)时,只看到了巨大的向日葵。甚至质疑为什么是个枯萎结籽的向日葵而不是一个怒放的向日葵。如果没有看过他的巨幅的“拯救葵园”的系列展,感觉不到一个艺术家的文化使命感,也无法了解他“演绎的是人与自然,城市与其孕育的周遭相互依存的话题。作品将葵的造型元素与其生命的精神有机地揉为一体,转化为以铸造工艺为基础的表现语言,将葵由掌中之物塑造成顶立天地的建筑意象,并呈现出一道让城市与江流相融相生的诗化图景。(许江)”的深意。

同样当我们邀请英国的纽卡斯尔大学艺术文化学院美术系教授安居.布顿Andrew Burton把他著名的《壶》(附图十三)放到后滩公园这块自然的湿地时,不要说有些人根本搞不懂为什么捣鼓这些破砖烂瓦,连这块区域的设计者也不解布顿的深意。他们感受不到艺术家对城市中林立的水泥建筑的深深地忧虑,也体会不到艺术家来自模块化建筑和自然景观灵感。艺术家把这些模块化高楼大厦变成无数用大自然的泥土通过人的体力夯实制造出来的烧结砖,堆砌出粗粝奔放的器皿形体并放大在江边一片婆娑摇叟的小树林中,这是一次对铺天盖地的冷冰冰的方盒子摩天楼的反省。这位荣获 McGrigor Donald雕塑一等奖的英格兰艺术理事会艺术家用艺术的语言表达向生机盎然的大自然生态循环体系的回归。

我创作的《城市意象》(附图十四)和周围造船厂巨大车间的钢架结构以及近在咫尺的卢浦大桥巨型桥墩脚下的钢筋水泥混凝土构架相呼应的强烈的结构穿插。可以感受到巨大高耸的摩天楼、错综复杂的高速公路组成的视觉冲击力,但并非能够马上阅读出作品象征今天的城市已经自成一个生命体,虽然每天生产出巨额财富、炫目的幸福和创意;也每天吞噬资源、诱人堕落、生产出无数罪恶和垃圾。这是个无时不刻不处于失控状态边缘的有深度危机的当代城市图像。

人们一般把可持续发展、低碳技术和未来生活的展望相联系。但是难道今天充斥的追求虚荣和拜金式的时尚化、消费化、娱乐化等等所有这些自古以来变本加厉的恶习难道没有向城市的未来延伸吗?放在第三策划区域“都市新山水”的沈也的作品《超戒》(附图十五

),设置的落点的对岸正是繁华的上海陆家嘴金融区摩天高楼群,它似乎在讽刺他们中某些人的未来是由拜金主义得矫饰而成的。

 

六、   启迪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这些概念在中国被使用的时候,人们事实上普遍缺乏关于这方面的知识。经过三十年,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社会转型的事实,它反映了广大公众对公共领域、公共事务的参与意向。在强调以人为本,建设公民社会的今天,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对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对公共艺术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它的健康发展。公共艺术是一个跨领域的多重文化、社会和经济关系组成的一个新的空间意义上的综合体。它从社会中诞生并从属于社会,它生长在公共场所具备公共性的大众相。它不是博物馆、画廊、展览馆适应精英阶层、专业人员、少数爱好者享有的艺术文化。它不是追求商业利润的功利艺术。真正的公共艺术不服务于个别寡头政治利益集团,它不应该是某一种意识形态派生的艺术。当代公共艺术产生于当代城市,它所呈现的是一种当代城市人、城市社区、城市公共场所的意识和理念及对于民主、平等、自律、关爱的追求。

公共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它的社会公共性性质。公共艺术的功能不仅仅是美化环境,而是充实、展现、滋润、提升社会文化。所以,公共艺术体现社会的效果强于艺术效果。这决定了公共艺术不是艺术家个人表现意义上的艺术形式,而是艺术家与社会公众在公共空间相互交流、共享的一种民主的、当代的、文化意义上的思想碰撞和体现公共空间精神与意识结果而产生的视觉艺术。

世博会一百五十多年来,一直以其前瞻性和新思路书写下了世界科技文明的辉煌进程,并已经成为世界范围高端文化和高新科技的展示地。每一次世博都或多或少影响和改变人类今后十几年、几十年的生活模式。全球城市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重新绘制人类日常生活的拼图,重新建立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上海世博会在确定“城市”主题的同时,专门设置世博会公共园区公共艺术和雕塑项目并进行专项策划和展示,对于今后公共艺术的发展其意义不言而喻。

                                                                                                               2010,8,12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买家服务中心: 400 601 8111 help@artron.net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韦天瑜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微官网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