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家的铜鼓
2025-02-17 15:53:01艺术家提供
自驾游每到一地,最便捷了解当地人文、地理、历史首选就是走进当地博物馆,它能让你最全面的直视一个地区的昨日今朝。
来到南宁的第二天一大早我们驱车前往广西博物馆探访收藏在这里的广西壮族的人文宝藏。伴着壮族铜鼓之韵,我们走进了这座以壮族铜鼓为元素的建筑。
壮族是我国56个民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它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1965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
在这里我了解整个壮族的发展历史,早就知道壮族的先民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的鼻祖,但他们是怎样认识、开拓了水稻的栽培的就不得而知了,博物馆用大量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远古时期的壮族先民最初时大多选择岩洞作为自己的安居之所。
岩洞所在的山多易于辨别的孤山,周围有开阔的平地,便于耕种,发展农业生产,而附近的溪河则有利于捕捞和饮水。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中发现有柱洞的遗迹,表明了从洞居到房居的转变,并形成了壮族村寨的雏形—以氏族血缘为纽带的原始聚落。
现代壮族村寨依然延续着传统,山区的壮族喜欢选择在地势较高,背靠青山,面临溪河,村寨两侧有山地、梯田,植被茂盛的地方定居,而生活在平原丘陵地区的壮族则一般靠水而居,有“无河不住,无田不居之说。”
选在河流的拐弯或交汇处,村子周围就是大片的稻田。直到今天我们自驾的一路所见广西大地依然是我国水稻种植最广阔的天地。
在博物馆的主展区,最引人注目也是列入这里常年展的是壮族的铜鼓,各个时代出土由广西文博人员收藏的铜鼓有数万件之多而博物馆展出的只是其收藏的少数精品。
我们在云南生活了十多年,在各少数民族的村村寨寨随处可见的彝族、佤族、拉祜族、布朗族等各个民族的铜鼓,在来广西之前我并不能完整的了解少数民族的铜鼓文化,但在这里我们读懂了铜鼓的内涵。
铜鼓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长达2700多年的一种青铜礼乐。
自古以来,铜鼓与当地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铜鼓文化。广西被称为“铜鼓之乡”,铜鼓文化在这里世代流传并发扬光大。
据史料记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铜鼓文化从起源地云南出发,进入八桂大地,并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骆越、乌浒、俚、僚等先民及其后裔,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将铜鼓文化传承弘扬,成就了铜鼓发展历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章。
铜鼓曾作为权势和财富的象征,既是祭祀用具和娱乐用具,广泛用于集众、盟会、战阵、庆典、婚丧等场合;又是一种综合艺术品,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反映了铜鼓使用民族当时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社会生活,堪称一部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
作为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物--铜鼓至今仍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流行,成为多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见证了民族间和地区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的历史,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进程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王丹)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