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黄滨在国际艺术展览与赛事中收获颇丰。
无论是抽象作品《艺术家生活杂记NO.1-4》,或是具象作品《祈祷和平》,描绘海外风情的《美国女孩》《洛杉矶的夏日》,抒写本土风物的《江南印象》,都获得国际评委的广泛好评,在第七届国际抽象艺术评选大赛、第七届国际肖像艺术大赛、第七届国际风景在线艺术大赛等赛事中获奖频频。
作品《艺术家生活杂记系列NO.5-6》 动物毛发、宣纸、综合材料
黄滨在高校从事艺术教育已有30多年。他的作品涵盖油彩、水彩、综合材料等多种表现形式,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表现生命、自然、人物和情感等主题,探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联系。
海外考察归来,为黄滨艺术创作带来新的感悟。如何以美为媒,用画笔向海外观众讲好中国故事?他日前接受南方+记者采访,分享了自己创作历程的所思所感。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黄滨
南方+:去年以来,您的多幅作品在国际赛事中获奖。作为中国艺术家,您觉得这些作品获得国际青睐原因是什么?
黄滨:我在高校带的硕士研究生方向是当代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在广州工作室创作了300多幅各种类型的作品,具象和抽象的都有,几乎都是我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去年旅美考察期间,我也是抱着“玩”的心态去投稿,主要想体验一下欧美艺术家生活和创作状态,没想到大部分作品都中了,其中抽象的题材更多,这无疑是一个惊喜。
这些抽象作品都是综合材料绘画,属于当代艺术范畴。综合材料绘画发展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在国际当代艺术展览中有着广泛的关注度。综合材料的艺术创作打破了特定创作人群的限制,即使是非职业画家或普通人也可以“玩”,各种材质的碰撞也在不断突破艺术作品的可能性。我的这些作品受到关注也在常理之中。
创作内容方面,我一直坚持“生活就是艺术”,关注人性、个体生命和身边发生的事情,注重用表现性抽象符号去表达复杂的情感。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小品,画幅都不大,甚至不是传统意义的“创作”。我在绘画材料的选择上也有“中国化”的特点,比如大量选择宣纸、动物毛发和手工亚麻布为原料,这些材料也是欧美艺术博览会较为少见的。
作品《黄色和谐系列NO.1-4》 综合材料
南方+:您如何看待国内抽象艺术的发展前景?
黄滨:无论具象还是抽象,绘画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表达情感。作品如果偏离了情感表达的主题,过度追求纯技术与制作,就会失去绘画本身的价值。
这些年来,国内关注抽象艺术的艺术家越来越多。但抽象艺术发展还是存在难度:抽象艺术在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太多的传承和历史积淀,需要打破具象思维的习惯,具备一定的艺术常识和审美能力。抽象艺术的创作过程和思维方式也相对较为复杂,需要艺术家具备较高的专业技巧和创造力。
作品《艺术家生活杂记系列NO:7-8》 动物毛发、宣纸、综合材料
不过,我相信抽象艺术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人们对多元艺术表达形式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抽象艺术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的机会,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推广,观众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也将逐渐提高,为抽象艺术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南方+:国际艺术界对当代中国艺术有哪些兴趣点?中国画家如何运用不同的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黄滨:首先是国际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有很多独特的传统文化元素,如绘画、雕刻、剪纸、陶瓷等,一直很受外界关注;其次,很多艺术家希望通过作品对中国近年社会发展变化有所了解;最后,他们希望看到更多创新和实验性的作品,包括中国艺术家对绘画、摄影、装置艺术等领域艺术语言的创新探索。
作品《敦煌系列NO.1-3》 综合材料
如何用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我认为,艺术家首先要有人文关怀。在国际交往的场合,艺术家的“个体性”尤为重要。无论艺术语言、传统元素、当代表达、技术创新,或是与其他文化对话交流的愿望,都体现在艺术家个体的身上。也只有无数“个体”的组成,才能向国际真正展示出中国艺术的活力和多样性,使之成为国际艺术舞台的重要话题和参与者。
其次,艺术家的作品内容既要就地取材,也要关注全球化的议题,如环境保护、气候变化、文化多样性等,这样更能使国际观众产生共鸣。此外,艺术家形式和媒介上的创新也很重要。中国艺术家应该更广泛参与国际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也包括艺术家驻留项目、艺术交流活动等,与国际艺术界建立联系和合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作品《艺术家生活杂记NO.1-4》 动物毛发、宣纸、综合材料
南方+:广东也有不少青年艺术家旅外开展艺术交流,艺术游历对提升青年艺术家国际视野有哪些帮助?
黄滨:海外各种国际性艺术博览会和艺术展览非常多。这些活动都是向全球艺术家开放的。他们更关注艺术品本身,而不是艺术家的履历,可以自由投稿,这就给青年艺术家带来很多机会。艺术品的免税政策也让艺术家可以减少经济上的顾虑,而将更多精力放在创作之中。海外丰富的博物馆、工作室与艺术展览,对青年艺术家成长来说,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资源。我希望,青年艺术家多些“走出去”,观察并参与当地的艺术活动,全面了解全球艺术市场的动态,为自己艺术发展作出更好的规划和选择。
来源于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