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个人信息

胡小军

加关注
艺术家手机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访问
艺术家手机官网

开通服务:雅昌博主

性    别:

出生年份:1967年

籍    贯:江苏省

擅    长:陶瓷

毕业院校:景德镇陶瓷学院

职    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职机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头    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注册时间:2014-06-12

今日访问:568

总访问量:543812

个人简介

胡小军,男,1967年出生于南京,199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1992年进入杭州大学历史系任教,同时攻读历史学硕士,助教、讲师;1998年至2019年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任教,任人文学院艺术学系副教授、教授 ...详细

参展经历

获奖收藏

出版经历

热门展示|热门推介

胡小军首页> 资讯>“胡小军陶艺 • 绘画展”座谈摘要(1992年)

“胡小军陶艺 • 绘画展”座谈摘要(1992年)

2014-06-24 16:11:03来源: 《美术评论十八年》

 

“胡小军陶艺 • 绘画展”于 1992 年 7 月 2 日在浙江画院陈列厅揭幕。该展推出的 66 件作品以及 22 幅凭借民间陶艺特殊语言创作的绘画作品,特色鲜明,富有创意。展览集中展示了这位 1990 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为杭州大学历史系青年教师的胡小军近年来艺术创作,引起了教育界、美术界、工艺美术界同仁的关注。 7 月 4 日下午,在展览现场举行了专题座谈,座谈会主持人张所照。现将发言摘要如下。

 

张所照: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家,在大学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的短短几年之余,能创作如此之多的陶艺与绘画作品,且不落俗套,格调清新,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小军的展览,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值得评估。他是新型的一代。

 

胡小军:展出的作品是我这几年系列创作的一部分。展出的陶瓷作品有古彩、粉彩彩、青花、粗陶和精陶。陶艺是泥性的语言.力求这种语言在体现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基础上融进现代意识与自我。绘画是我的日艺人,打破了专业与业余的界限,从他的作品记,它记录了我的灵魂和这几年人生的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勃发的生机,对墨守成规构成了冲击,因此使人们感到十分新鲜,同时也看到了新型的一代艺人的潜力与可贵之处。艺术是有灵魂的,我的陶艺和绘画即是我的灵魂的体现。虽说我的陶艺和绘画作品曾见于《江苏画刊》、 《中国陶瓷》等杂志和一些全国性的画展和陶艺展,但举办个人的陶艺 • 绘画展,把自己的作品全方位地展现给观众还是第一次。我希望通过这次展出和研讨会,能得到同道的不吝指教,给我提供一个学习机会。

 

范达明:最初接触小军,是经人介绍,看了一些他的作品照片,觉得很过瘾,很有特色。陶艺与绘画,是他的“两面一体”的艺术。他的陶艺,作为彩绘或素绘的挂盘与器皿,正是陶艺上的绘画;而他的绘画,凭借来自陶艺的特殊艺术语言,特别是民间彩绘与瓷绘并不复杂的几种简单谐和的颜色,流畅、舒展的线条,形成小军独特的风格,我在小军画展开幕的前言中,把它归结为“陶艺风绘画”。从展出的绘画作品看,其运笔用墨比较成熟、肯定,潇洒的线条给人以自由、轻松、随意之感。小军的陶艺和绘画在大胆吸收中国民间东西的同时,又汲取了西方画派的形式。所以,其作品给人以“土”味的同时,又给人以强烈的现代意识。而小军其人本身也是一个现代意识很强的青年,活动能力强,有明确的自我意识。

 

严坚强:小军绘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乡土气息中较自然地糅进了西方现代意识的东西,糅进了自我。这种糅合是有过滤的,是思考的产物。我喜欢小军的画,尤其画中流畅的线条给人以美的享受。他跑了不少地方,在实地考察当地的古窑址中,他注意汲取民间艺术的养分来丰富自己。另外,他的一些作品,非常恬静,给人以处女之美。从他尚未展出的系列作品看,小军对今后的创作有着长远的思考。

 

高天明:在杭州搞陶艺展的不多,办陶艺、绘画这种类型的展览就更少。从展出的陶瓷作品来看,作者力求从民间的陶艺中汲取营养,但我觉得在造型上还欠缺,基本上停留在传统器皿的造型上,尽管有几件作品打破常规,构思新颖,但在造型上还是没有大的突破。从陶瓷画的内容来讲,作者是有想法的。不仅从传统中找东西,而且从现代意识中找东西。展出的一些绘画作品构成形式很好。但如何把中国传统精神表现得更好,还需经过长期的思考、努力。这只是给小军提出更高的要求。我还想说的是,展览是成功的,搞这样的展览是很有意义的。

 

张华胜:展出前就看过小军的作品照片,觉得作者很有灵气,既有传统功力,又有现代意识。我曾在日本参观过一个陶艺展,觉得它把陶艺与绘画结合得较好,绘画颇能反映陶艺的风格。尽管小军展出的陶瓷作品与我在日本所见的陶艺展作品风格不同,但人家的成功之处值得借鉴。小军陶瓷上的绘画线条流畅、飘逸,但我觉得线条厚重些则更好,否则失之轻浮。另外,在陶艺的造型上可以想办法进一步突破。

 

胡小军:在陶瓷上作画与纸面不同,因为在泥坯上作青花瓷绘画必须迅速快捷,否则线条就呆滞,或烧出的线条起泡,所以很难画出厚实的线条。在陶瓷造型的创新上,由于没有固定的窑,只能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到什么窑,烧什么陶,不可能进行连续性的创作,因此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实验的产物。现在杭大准备搞窑.我将对浙江名窑做些研究,在此基础上搞创新。

 

孙振华:看了展览,觉得胡小军的陶艺与浙江的风格不同,带来了新的东西,有可评性。浙江美院搞的陶艺,其风格接近西方的雕塑,只不过这种塑造经过了一番烧制。回过头看小军的作品,主要是传统的,比较重视工艺。他的陶瓷作品大多是完整的器皿,而浙江美院的陶艺更多考虑的是雕塑。有些同志把小军的作品归结为乡气,魏看不尽然。我觉得小军的陶艺处于一种中间状态,雅的还不够雅,土的还不够土。比如展出的彩陶造型与表面颜色的深沉都给人以古朴之感,但陶绘的本身则有较强的文人画的风格。如何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是小军今后创作中值得考虑的问题。(高天明插:也就是说在陶艺与绘画的结合上要有自己更明确的追求。)新文人画,就是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技巧与新文人的现代意识相结合,有明确的追求。不管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就其明确的结合方式来说是成功的。(胡小军插:谈到新文人画,我在江苏与新文人画家有较多的接触,他们比较讲究传统、民间。其实我与他们是无意中走到一起的,我主要跟一些民间的窑工、匠人学。)

 

丁宁:刚才大家谈了很多,但我相信我的第一印象。展出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实验性强,形式多样,这样的展览是有分量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青花瓷是个谜,它既贵族,又民间,两种不同阶层的人,在青花瓷上有着共同的爱好。从表面的内容上看,贵族人家中摆设的青花瓷,宣扬的是一种家族尊严,等级观念;而小户人家的日用青花瓷的摆设,则又显得纯朴、得体。可见在青花瓷的艺术中融入了多种文化的结晶。古代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而在当今,青花瓷却产生断层的现象。从宏观文化的角度思考,在青花瓷上单纯表现作者现实的体验是否适合,这是个问题。刚才孙振华谈到的中间状态的问题,这个词归纳得好,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我觉得展出的陶艺作品与传统未拉开距离。对传统的思考,我认为有两种态度:要么超越传统,要么就叛变。

 

范达明:刚才谈到陶艺绘画的艺术语言问题,我有点补充。在陶瓷上作画,同样也是用笔在描绘,我认为可以画人体,也可画山水,但是在画面上强调哪方面,削弱哪方面,这值得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也允许尝试。把人体画在陶瓷上,这种艺术语言,我认为可以,但要作些处理。


蔡罕:我想从一个学历史人的角度来看小军的作品。小军具有个性的“陶艺风绘画”是成功的。其成功的原因,我把它归纳为两方面:

 

一.在苏北度过的少年时代,是小军日后陶艺创作追求“土”味的源泉。他总是说,“艺术是有灵魂的”,我觉得他作品中的乡土气息(尽管刚才孙振华先生说还不够“土”),正是他内心对苏北乡土的一种剪不断的眷念。小军的“土”是土在其心,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质朴的陶和具有民艺风格的青花瓷在他的陶瓷创作中占主导地位。他的绘画也有意识地向民间学习。他的一些作品看似有西方画派的影响.其实小军更多的是吸收了中国民间剪纸中的造型语言。另外,皮影戏、木版年画、古代的砖石刻像,都是他刻意追求、学习的,甚至连民间民居的结构形式也是他大胆地拿来作为构图的手段。

 

 二.小军选择景德镇陶瓷学院求学.是形成“陶艺风绘画”的重要原因。传统的绘两.有传统的学习方法,这是一条前人总结出的正路,但如果大家都不假思索地选定这条路,就难以形成鲜明的个性。从展出的作品看,小军探索自己风格道路的目标是明确的。由于传统的国画在宋元以后是以文人画占主导地位的,而传统的封建文人对民艺有着歧视的态度,所以在民间陶艺中有着一片有待开垦的艺术新天地。在景德镇的几年学习,使小军有踏实向民间艺术学习的机会。正因为受民间陶艺的影响,才使得小军摆脱传统画法的束缚,形成具有个性的“陶艺风绘画”。

 

邢鸽平:作品展出后,观众反映不错。小军的可贵之处就是把他对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融进自己的艺术,说自己的语言。他的作品既突破了传统规范化的束缚,又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哗众取宠与猎奇,而是立足于扎实的基础寻找传统精神的新的艺术语言。尽管小军的陶艺与绘画在美术界还未被人知,但观赏过这次展出的人,都觉得作者有着丰厚的生活经历、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大胆汲取民艺养分来丰富自己的创新精神。

 

陈凌云:小军的艺术是现实主义的,也是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他以暗喻的手法,用他独特的线条艺术表现出他所看到的世界和他内心感受到的世界。小军的绘画符合其陶艺语言,而体现陶艺语言的绘画与他的纯绘画是互通的,范达明先生的“两面一体”概括了这种互通性。另外,我还觉得小军的艺术语言发自于他内心深处,直率、真诚地说出了他自己的想法。这体现在画面上显得纯真、自然、毫无掩饰:当然,我说小军的绘画符合陶艺语言,不等于说其中毫无挑剔之处。参观后,觉得展览中两幅较抽象的山水画,如果搬到陶瓷上就更符合陶艺语言。

 


胡小军:我虽工作在历史学界,但心还在美术界。这几年也很关注美术界的热门话题 “新潮美术”运动。在当今国门打开的时代,中西方之间的交流有融合也必有撞击。“85 新潮美术”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西方现代意识对中国艺术界僵化思维方式的巨大冲击,只要这种冲击有利于推动艺术发展,就应肯定。传统是基础,也是包袱。作为基础,它是我创作思想的立足点,传统不能背叛,它是创作的根基,根基不能没有;作为包袱,就要吸收新的东西来冲破这种束缚。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我仍然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寻找民族语言、民族审美意识。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原载于《美术评论十八年》,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买家服务中心: 400 601 8111 help@artron.net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胡小军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