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个人信息

胡小军

加关注
艺术家手机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访问
艺术家手机官网

开通服务:雅昌博主

性    别:

出生年份:1967年

籍    贯:江苏省

擅    长:陶瓷

毕业院校:景德镇陶瓷学院

职    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职机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头    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注册时间:2014-06-12

今日访问:1137

总访问量:532773

个人简介

胡小军,男,1967年出生于南京,199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1992年进入杭州大学历史系任教,同时攻读历史学硕士,助教、讲师;1998年至2019年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任教,任人文学院艺术学系副教授、教授 ...详细

参展经历

获奖收藏

出版经历

热门展示|热门推介

胡小军首页> 资讯>综合性大学公共陶艺教育发展方向的探究 (2006年)

综合性大学公共陶艺教育发展方向的探究 (2006年)

2014-07-07 15:32:18来源: 艺术家提供作者: 胡小军

 

【内容提要】本文从中国陶艺教育和普通高校公共陶艺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谈起,分析了公共陶艺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继而以浙江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陶艺教学的定位与改革为例进行分析,最后对普通高校公共陶艺教育的未来进行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公共陶艺教育 公共陶艺教育 陶艺教育

一、 中国陶艺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简述

陶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而陶艺教育进入中小学校只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高等学校的陶艺教育更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且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的地区和国家。中国的陶瓷艺术曾经长期影响着世界陶瓷的发展,但近代却发展缓慢。

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教育主要是师徒传承传授的方式,以陶艺的制作技艺为主要内容。学习方式不是通过理论分析和方法总结而使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而多是采取直观的操作。这种教育方式是古代中国陶艺教育的主要模式,它是建立在接受者的“悟性”基础上的。由技术入手,在技术达到较熟练的地步,才进入到艺术创造的领域。

相对于现代陶艺教育而言,这种方式是“不正规”的,但也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传艺方式,毕竟是一种不断培养能工巧匠的教育方式。在历史上对中国陶瓷技术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变化,现代科技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人们对陶瓷艺术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原有的教育方式在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已经不适应当下的陶艺发展。推行正规的学校陶艺教育,改变原来的局限性和随意性,加强陶瓷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已经势在必行。

在中国近代见诸于文字记载的,以办学校方式推行陶瓷教育的,最早是在1906年,熊希龄在湖南醴陵首先创办了湖南瓷业学校,分为国画(装饰)、辘轳(成型)、模型(模具)三科,实际是以技艺为主的中等陶瓷专业教育,聘请景德镇和日本技师来传授技艺,对后来湖南陶瓷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1]

中国的高等陶瓷艺术教育是从四十年代开始出现的,曾得到著名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的关注和支持。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时期,就已经设陶瓷科。新中国成立后,国立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仍然设陶瓷科,每年招收新生,虽然学生人数不多,但从未间断。由于当时中国的陶瓷工业生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经济处于落后状态,陶瓷艺术设计教育也很难有较大的发展。

进入五十年代,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50年代成立了2所陶瓷专业院、系、直属中国轻工业部。1958年国家在原景德镇瓷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景德镇陶瓷学院,下设陶瓷艺术、陶瓷工艺、陶瓷机械、企业管理等与陶瓷有关的极其专业的研究、教育学院。学制四年。一九五六年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分出来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科改为五年制本科的陶瓷美术设计系,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陶瓷美术设计系集中了从法国、美国、日本回来的著名教授,把国外学来的关于陶瓷艺术教育方面的经验借鉴到教学中,结合中国陶瓷发展的状况,探索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的道路。他们不仅在理论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在陶瓷艺术创作设计实践方面,也有杰出的表现。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受到重视,在相互融合中形成了当时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明确地提出来培养学生具有从构思设计到完成工艺制作的整体思想,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加强学生的工艺实践的能力,这些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应该说,他们奠定了中国现代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为今天的陶瓷艺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中国的陶瓷专业教育在50、60年代,基本上处于封闭。由于中国陶瓷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这二所院校承担了为企业培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任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日用陶瓷设计和艺术陶瓷设计两个方面。培养方向的定位,决定了教学沿着工艺美术方向发展。

到了70年代末,进入80年代后,特别是90年代改革开放又给陶艺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全国美术院校陆续有陶艺专业的系、科工作室的设立,原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的陶瓷专业扩大为陶瓷系,广州美术学院成立了陶瓷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也在94年成立陶艺工作室,实践研究生和本科生陶艺教育。另外还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相继成立工作室开展教学。他们都在吸收西方教育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陶瓷发展的具体情况,逐步建立起了新的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目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都招收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在中国办陶艺教育,必须研究和继承中国优秀的陶瓷艺术传统,不能因袭过去的教育方式,要学习研究和借鉴国外现代陶艺教育的先进经验。

我国陶艺教育已经走过大半个世纪的历程,但终没有突破性进展,多数的陶艺教育仍然以技巧教育为主,追求的是“由技入道” 的理想状态,因此中国陶艺教育普遍比较注重造型基础和基本技巧,学生素质比较好,造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由此学生们也缺乏技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美学理论的训练。这也是“由技入道”所造成的后劲不足。

上述的历史发展和学科形式,主要还是限于围绕培养陶瓷艺术设计和创作人才而设置以技能训练课程为主的陶瓷专业院校的学科教育,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模块中的公共陶艺教育的门户开放更是晚近之事,作为陶瓷艺术发展的基础和受众群体的培养基地,在小学和中学劳技课之外,大学课程中的公共陶艺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从一些民族戏剧、音乐的衰弱中可以得知,失去了受众的陶艺也将会面临何等的困境!

所以说在普通高校中普及陶艺教育不仅是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更是繁荣民族文化和发展陶艺的重要过程。

二、 综合性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陶艺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中的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型教育。

作为高校人文教育中坚的公共艺术教育,它的教育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观察、理解、表现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大学的基础教育,艺术教育为学生贯通情感和理智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份肥沃的土壤。而在综合性大学中开展的陶艺教育,更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综合性大学设置齐全的学科为陶艺教育提供了一个可以交叉开展的结合点。

作为科技与艺术的结合,陶艺自身具备了联接诸多学科研究并成为学科交叉枢纽的诸多因素。从抽象的数学到具体的手工实践操作,其中包括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美术学、设计学等诸多学科可以直接参与到陶艺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来。而在学科分化过细之后提倡的跨学科研究的模式,也给陶艺在综合性大学中提供了一块广阔的空间,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细分正逐渐使学科教育陷入到一种特殊的困境这中,本科进入专业的门槛,之后路越走越窄,研究越来越细致。从本科就开始的细化专业使得原本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又变成一种技能传授。除了清华、景陶等学校还保留了对材料的研究,国内大部分有陶艺专业设置的院校都只保留了设计和创作方向,对材料科学、文化学、经济学、传播学等领域若有涉足,也全凭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兴趣所在。而在传统陶瓷里,陶、釉、绘、烧等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清代珐琅彩瓷的制作就不仅只窑工技师,宫庭画家也参与其中,甚至连康熙、乾隆这样的帝王也参与到陶瓷器皿的制作当中。当代中国的陶艺如何可能恢复这等繁荣景象?综合性大学的跨学科合作,给陶艺研究与教学回复“大陶艺”的趋势提供了一个相当完备的环境。

但综合性大学公共陶艺的教学也因为教学对象的类型和层次各异,相较于陶艺专业的教育而显得非常艰难。仅仅依靠陶艺制作过程的参与性,既无法在教学硬件上达到要求,也无法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学习兴趣。浙江大学陶艺选修、辅修、必修课人数都在60人到200人之间,一般的大学也在40至250人之间浮动。以最少的40人来计算,直接参与到陶艺手工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满足40人同时操作的设备,即使在专业院校中也算是具备相当的硬件,更何况一般的综合性大学。所以目前的大学中的陶艺课,一般都限于条件,以理论讲述和幻灯等图片放映为主,这样一来,陶艺课很快就进入了一种陶艺欣赏课的死胡同。于是很多院校对陶艺课的教学目标放低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培养上。但仅是看看幻灯,在某种程度上无疑完全将陶艺手工操作的优势完全放弃了。对未来经济学家、作家、数学家、物理学家、政企高层管理人员等各学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一句大话,像风筝一样,越放越远。这种教育模式相较于音乐、戏剧、书法、绘画等可以提供相对成熟的操作环境的教育模式而言,无疑是拿自己的短处和人家的长处去比。这样的教学设置下,学生对陶艺的兴趣有减无增。

应该说综合性大学公共陶艺教育的目的还是定位的很明确的:培养陶瓷艺术的欣赏者,而非培养陶瓷艺术的从业者;使学生们热爱并投入到陶瓷艺术中来,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和审美观念的培养。

所以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后,我们认为在准确定位后的陶艺教学有必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些教学改革。顺应着浙江大学四校合并和全校性教学改革的开展,在学校倡导的“大本科”[2]教育的模式指导下,我们就浙江大学的陶艺教学开展了一次热烈的讨论,在明确自身的优势后,我们确定了我们的教学改革方向。

下面就此进行简要介绍。

三、 浙江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与陶艺教学的改革

浙江大学在2002年9月开始实施学分制改革,将普通本科学生的培养定在“宽、专、交”人才模式上,在教学过程中,前期通识基础教育,后期宽口径专业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跨专业选课,即本科教育要逐步淡化专业,进行宽基础的整合培养。而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教育则变成了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因此,浙江大学的本科学生在自由安排时间完成本科专业课程的同时,更具有自由选择修习课程的权力。即被列入“专业”教学计划外的全校性公选课均由学生自由选择。

这种教学指导思想显然更有利于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学生们更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对陶艺学科而言,大本科的模式突破了学科过份细化的弊端,更容易让教学回复到陶艺传统的本原状况,也更容易真实还原陶艺的意义和本质。及此,陶艺课上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教学也开始面临了一个全新的环境,跨年纪和跨学科现象更加明显。

在教学改革之前,浙江大学原本就拥有强大的师资,浙江大学的陶瓷研究在全国都是代表一流水准的。虽然还没有成立单独的陶艺专业,但却拥有艺术学院的陶艺方向,材化学院硅酸盐专业研究方向、人文学院历史系博物馆学古陶瓷研究方向等,几个重要的研究机构都有陶瓷方向的专门研究。原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朱伯谦教授为官窑和龙泉窑等的恢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昭晰教授在石器时代人类学和陶瓷研究方向也是享有盛名,戴尔剑教授是蓝田人的发现者之一,所在的古代陶瓷艺术研究所也对20世纪陶瓷考古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材化学院硅酸盐专业研究方向的周少华教授、项隆元教授和艺术学系陶瓷艺术研究所和农学院茶学系的相关研究也在全国名声赫赫。在拥有如此强大的师资的浙大,开展教学改革似乎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陶艺教学的改革由浅入深,也越来越受到领导的重视和学生的欢迎。

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振濂教授提出“先学后术”“以学带术”[3]和“学科视野下的公共艺术教育”“以博士生教学要求来评估公共艺术教学”[4]等的一系列指导方针下,浙江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首先定位于课程教学而不是校园文化活动,定位于与专业艺术教育在体制上分开在教学质量理念上保持一致的标准之上。在这个标准上进行的改革,既同于一般院校的教学改革,也不同于一般院校的教学改革。

从宏观上观察,浙江大学的艺术教学改革强调综合性大学与美术学院教学模式的差异性,寻求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点与突破口,走出了一条富有浙江大学特色的教学之路。

在普通艺术教学的明确定位的同时,陶艺教学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结合,也顺应提出并实践了自己在课程定位下的两个主要改革方向: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传统教育模式的活化和运用

研究性学习,广义上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公共陶艺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从中自觉学会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浙江大学的公共陶艺课程的讲述部分主要内容有陶艺历史介绍、陶艺史与文化、科技史的关系、陶艺的审美与生活三大内容,在这三块内容里,我们以教师的课堂讲述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共同开展课程,教师在讲授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课后让学生自觉学习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就自己的学习兴趣自由选择在课程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离开教条式说教和教材介绍的尴尬,灵活授课,生动讲述,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学生摆脱被动灌输和阅读教材的枯燥,由个人兴趣和教师引导,大量阅读,主动、自觉地学习。

附表:陶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各项内容一览表[5]

  课时 课程应讲授内容 教学方式 考核考查方式
陶艺史部分   1古代陶艺史
2现当代陶艺史 教师讲授,学生课余时间自习,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和学生自由发言
陶艺与文化部分   1 陶艺发展与文化史
2陶艺图式的象征与寓意
3陶艺文化中学术经典的介绍 教师讲授与学生课余自学相结合,教师引导课堂讨论。 同上
材料与科技部分   1材料发展与陶艺发展
2古代科技学术经典的介绍
3当代的陶艺材料语汇 教师讲授,学生在课后阅读教师推荐书目。 撰写读书报告。
陶艺造型与审美部分   1器形与审美
2釉色与审美
3肌理与审美
4图案与审美 教师放幻灯并做简要介绍,引导学生欣赏,由学生总结发言,概括学习内容和欣赏方法,教师做补充或点评。 学生课堂发言或完成博物馆、展览的考察报告。


为说明公共陶艺在研究性教学改革上的实施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模式,我们就此对课程内容进行一些简要的介绍:

1.陶艺史:从远古到现代,从愚昧到文明,从技术到艺术前期的课程作为一个诱发兴趣和知识积累的平台,以大量的历史知识和图片介绍为主,通过对陶艺历史的讲述和古代优秀作品的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对陶瓷艺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留下部分简单和资料比较丰富的内容由学生课后安排时间自由学习,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和学生自习能力的培养。

这一部分由史前陶艺开始,讲述陶瓷艺术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我们利用浙江省独特的历史优势和江浙学生居多的情况,利用课堂幻灯对浙江古代民窑进行了独特的考查。浙江具有独特的陶瓷历史资源,越窑、龙泉窑、瓯窑都在陶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临绍平原则是瓷器的发源地。在陶艺历史的考查上,距今10,000余年的浦江遗址和距今7,000余年的河姆渡遗址都在杭州附近。这种独特的历史遗迹,让浙江大学的陶艺历史教学拥有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陶艺品拍卖市场火热的今天,我们对古代文物和当代艺术品的介绍,更因为它们身后潜在标注着的天文数字,让学生觉得历史的沉重和现实的激奋。人们对艺术生活的需求,对投资陶瓷艺术品的热忱,也让历史的阐述变得生动、活泼。

在古代的历史讲述中,还牵带了古代五金、陶与自然物质对古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影响,让后期的科技史部分内容的讲述不至脱节。而对现代艺术现状的高度关注,让学生对历史,对艺术有了一个更直接的体认。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始终认为,当代陶瓷是作为历史的一个发展阶段而存在的,我们对历史的讲述,关键在于以史为鉴,以史为用。而现当代陶艺中的宗教、人文和革命精神,也让学生在课堂课后的学习过程中感慨不已。

在对当代陶瓷的介绍中,学生利用图收馆的资源比较容易得到大陆陶艺的发展现状资料,在教师简单引导一些主要的作者、地域、风格和现象后,主要由安排一些期刊杂志由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在课上主要介绍欧美、台湾、香港的现状,以及他们与中国陶艺的关系,也有对国际上著名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进行批评的。

作为中国陶艺的参照体系,海外陶艺发展现状的介绍让学生有了一个更广阔和视野,在宏观体系上更能让学生清楚今天的陶艺的进步和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的缺陷。

2.材料:科技影响艺术

学生在陶艺史的学习过程中,已经被有意无意地灌输了“陶艺史是一部新材料运用和新风格产生、重复的历史”这一史学观念,古代陶艺的发展,走的每一步都与新材料,新语汇的介入有关系,而现代陶艺中对新材料运用也让学生看到了传统艺术在科技进步中的转型和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既有古代科技史的内容,也有现代新材料导致新艺术风格的介绍,为避免流于课堂的讲授和浏览,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在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后,由学生完成古代一些经典著作或现代陶瓷材料学科方面的重要论文。

而这一部分的讲授,又通常不可避免地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及新材料在视觉功能下凸显的审美和人文关怀精神,也不可避免地要让科技与文化接轨,由此,我们很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陶艺与文化和陶艺与审美这两部分内容。

3.文化:陶艺背后的崇高精神和高雅品格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对陶艺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个关键在对学生进行的“文化”教育上。通过课堂讲授让一个原本对陶艺一无所知或了解不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到陶艺知识,并最大程度上的喜爱陶艺,这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这个教学方向的引导下,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三个方向调整:一是对陶艺图式语汇所蕴含的寓意与象征性的解读,提炼出作品、作者介入文化、艺术,并对民族习俗的形成起到的促进作用;二是通过对陶艺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强调陶艺与品质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关系;三是在对解读历史的过程中,引入传统的文艺经典,让学生在经典著作的浏览中品味陶艺背后的崇高精神和高雅品格。

在图式语汇解读这一块,我们介绍了一些图式的象征和寓意。陶瓷塑像或器具上的纹饰,作为审美对象都具有独特的象征体系,图像的寓意在经过人们的历次重复使用以后,形象变成了文化的沉淀来满足人们的心理和情意需要。如鸳鸯纹饰对情爱的描绘,“莲生贵子”提示的是生殖之意,“莲池鸳鸯”暗示的情爱缠绵,“年年有鱼”、“福寿双全”、“花开并蒂”等图式所包含的传统的礼仪、民俗文化等内容。

而围绕茶、酒等饮食文化开展的陶艺与日常生活部分,既强调陶瓷与日常生活的物质结合,又倡导文化生活、品味生活。古人对陶艺的运用,既有作为宗教、祭祀器具的,更有作为体现高雅生活品味的,如官窑就完全是为了满足帝王对陶瓷摆设和生活器具的需要而出现在中国陶艺史上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反而越来越缺少文化品味,而以追求文化生活、艺术生活、品味生活、休闲生活[6]为标榜当代青年,对这一内容自己本身就有很多的想法,前些年在城市中一度兴盛的陶吧,也一度说明了人们对有陶艺进入的文化生活、品味生活的极度需求,这一部分内容教师主要作一个引导性的介绍,在学生对文化生活、艺术生活、品味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为主。在学生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下,这一讨论通常都进行的有声有色。

学术经典的介绍则在历史阐述的过程中引入,由《六艺》中的“礼乐射骑御书数”开始,从“艺术的认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这一角度展开讨论。《周礼·考工记》则从古代对“工”的分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进而对学科化发展下的陶艺进行了一个宏观的把握。而《梦溪笔谈》、《天工开物》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所耳闻但还并不十分了解的著作,也在我们经典著作范畴的讲述当中,间或引用《茶经》、《陶雅》、《陶记》、《阳羡赏壶记》、《景德镇陶录》等专业著述的内容,也让学生在感受陶艺的过程中,感受了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精深。经典文献的解读,不做专题、完整的介绍,在课堂中随时插入讲述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自由阅读部分章节。

附表:公共陶艺教学中引用的经典著作及主要讲授内容一览表

书目 成书年代作者 讲授或要求学生自习章节 主要内容 备注
《六艺》        
《周礼·考工记》        
《梦溪笔谈》        
《天工开物》        
《茶经》        
《陶雅》        
《陶记》        
《阳羡赏壶记》        
《景德镇陶录》        


4.审美:由技术到艺术的转换宗教、巫术心态和特定的社会伦理思想规范会使陶瓷创作的目的有时刻意回避日用功能,强化造型艺术的美感,作为知觉审美的研究内容之一,陶艺的审美同样受特定时期的美学功利因素和目的特殊支配。

公共陶艺教育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内容离不开对学生审美教育和艺术思维的培养。我们这里所指的审美教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审美形态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包括艺术品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辨能力,它侧重于对象之客观形态的描述和认识;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7]。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审美心理结构[8]的建设、想象力的培育、内在情感的培育和审美理解力[9]的培育等。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都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说来,这些能力是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

我们在公共陶艺的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把对陶瓷艺术的器形、釉色、肌理、图案等的具体内容作为教学对象。在课程中,教师主要把握形象化和具体化原则。即以美引真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把抽象的“真”化为可感的形象或生动的模式,使学生在感受这些和谐、对称、富有节奏和形象和模式时不知不觉进入“真”的原则。课程操作时由教师放映幻灯片并做简要介绍,讲授内容以引导学生欣赏为主,由学生在课堂上总结发言,概括对各种类型的作品的欣赏方法,教师做补充或点评。

审美教育中最重要的理解,是对形式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观性理解。这种理解大大不同于感知,但又以感知为基础,举例说,只有亲口吃过梅子,才能望梅止渴。同样,艺术的意味溶解在形式里,完全不露痕迹,只有首先对形式有了整体把握,才能将其中的意味抓住。于是我们这一课程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也引入了博物馆、展览的考察和陶艺的具体手工操作,在这些具体作品的现场感受和自己动手操作中得到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

就浙江省的陶艺遗址而言,龙泉的大窑、金村等窑口有宋元时期的官窑,上林湖保存了先秦到宋持续的发展脉络,晚唐时期的“秘色瓷”更是名扬中外。我们的公共陶艺课限于学习时间,考察的地址一般都在学校附近地区的浙江省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馆,前两者以青瓷而闻名,后者以黑陶与玉器闻名。展览因为不一定与课程的课时结合的很密切,所以一般只作随机考查。

(二)体验性学习:明确目标后的实践

浙江大学公共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二个内容是体验性学习方法在陶艺实践课程中的应用。这一课程内容是在研究性学习获得理性的知识后进行的。

体验性学习是在经验主义的“白板说”[10]及构成主义、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在基础提出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体验”对学习的重要性。完整的提出体验性学习理论的,是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学者大卫·库伯(David Cube),他在构建了一个“体验性学习圈”的模型。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他强调共享与应用。这个理论风靡现代的企业和公共管理界,现在进一步在教育界风行。体验性学习强调在“做中学”,能够将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潜能真正发挥出来。体验性学习和传统学习方式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我们说传统教育的功能是“传道授业”,它的目的是让人得到知识、得到常识。而体验性学习则是在已具备某种知识或常识的前提下,通过特殊的场景模拟,由教师引导学生去运用这些知识、常识,最终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强调实践的艺术教育中,本身就是一种强调个体体验的学习,而通过系统的、带目的性体验性学习,更有利于在短期内高效完成对高校公共艺术的教育。

陶艺教育采用系统的体验性学习模式,是符合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操作时间较短和硬件条件不足的实际情况的,而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之后进行体验性学习,既给学生由传统学习方式向体验性学习的转换提供了一定的时间,也适合学生在对陶艺获得一定的知识和了解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后更有效地进行实际体验。而传统教育及体验性学习又是相辅相成的,传统教育通过教师,讲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陶艺操作的过程、姿势等。这时候学习主体是在外面。但是无论讲解及观摩如何的精细,学习者都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够掌握陶艺操作的技术。而作为教练技术和提高审美的体验性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更注重向内学习,进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我们通常把传统教育模式比喻成“观摩”,将体验性学习比喻成“自己锻炼”。陶艺课程的体验性学习让学生自己操作,并在操作中与老师和同学不断沟通、总结、摸索自己的盲点及做得更好方法。他的学习主体是自己,而教师只是作为参照的镜子出现,教师只在课程的过程中为学生的表现作出回馈及鼓励。陶艺的实践要求学生去“做”去“感受”,它强调“主动”“现实化”。

陶艺的手工操作一直都是学生喜爱的一项内容,但在硬件设施的限制下,数百名学生不可能同时参加到陶艺的手工操作中去。而在没有采用体验性学习前,很多学生由于对陶艺的实践学习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学习时只抱着“玩玩”的态度,学习后又不及时总结,因此在短期的学习中既改变不了现状,也得不到太大的启发。陶艺课程的体验性学习改变的是一种态度、一种观念,而不是说接受几次课的学习就得到一贴灵丹妙药,可立即掌握到原来根本不熟悉的陶艺技能。对于寓教于乐的陶艺实践教学来说,手工和练习只不过是工具和中介,如果参加者只是注重手工过程的几个小时时间,而不通过有趣活动后主动去“悟”、去总结,那么,也就背离了体验性学习的真正宗旨,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用双手和智慧实践知识,用团队精神制造作品”,这是我们陶艺实践内容的一个基本点。在这个基点上,我们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混乱的学习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学校的硬件限制,几个人一组协作,互相交流,既完成了学习的目的,也在学习中得到应有的体验。

附表:传统学习方式与体验性学习方式的比较

传统学习 体验性学习
强调过去的知识 强调即时感受
讲究记忆 讲究学习主体的领悟与体会
要求个人学习,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 要求团队学习,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
注重知识、技能 注重观念、态度
无接触或接触很少 直接接触
单一刺激 高峰体验度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员为中心
标准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
理论化 现实化


四、 未来的展望

从陶艺教学的现状来看,浙江大学的教学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这离实现公共陶艺教学改革的目标,离公共陶艺教育成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力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中间,需要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浙江大学的陶艺改革只是一个开始,它和全国的高等院校中的陶艺教学改革一起,为我们新时代的陶艺教学提供最丰富最真实的努力。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延续和发展是炎黄子孙们代代相传的结果,我们这一代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从长远看,综合性大学的公共陶艺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完美硬件设施,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受众的人群。从宏观上看,公共陶艺的教学,还需要介入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从整体上看,公共陶艺教学,还需要延伸至人们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作为陶艺教育事业的从事者,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

[2] 朱汉城、穆礼弟:《普通大学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与学科分布——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普通艺术类课程比较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0期。

[3] Larue Allen,John W.Santrock,1993 Learning and Memory,Psychology the Contex -ts of Behavior,WCB Brown & Benchnark Publishers,U.S. A,p123-175

[4]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 邱贵发:《教学真实化与教学电脑化的理论》,台湾师大书苑发行

[7] 王英杰:《谈当前世界高等教育的几个转变》,转引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 Joe Pine,Jim Gilnore,The Experience Economy,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 April 28. 1999

[9] 彭吉象:《完善美育体系,加强素质教育》,绵阳师范学报,2004,23(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 见《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第一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张求会:略析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几个特征,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16卷第5期。朱有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二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早在1905年12月(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熊希龄上前抚端考察醴陵磁业书,1906年熊希龄等创办醴陵瓷业制造公司,同年创办磁业学堂于醴陵。

[2]浙江大学的“大本科”教育的基本思路即本科教育要逐步淡化专业通识基础教育,进行宽基础的整合培养,而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教育则变成了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因此,浙江大学的本科专业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

[3] 见陈振濂:《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办学新思路》,《首届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发展研讨会资料汇编》第34-42页,浙江大学艺术学院,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2002年6月编印。其就浙江大学艺术专业学生教育提出区别于歌舞团、书画院“只术不学”模式、艺术研究所“只学不术”模式、单科艺术专业院校的“先术后学”模式的教学新理念,提倡“先学后术”和“以学带术”,在中国艺术教育界曾引起巨大反响。

[4] 见陈振濂:《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发展与改革》,《浙江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学术论坛暨成果交流会资料汇编》第3-9页,浙江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浙江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2005年6月编印。文中提出2005年浙江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学术论坛的两个主题:“学科视野下的公共艺术教育”和“以博士生教学要求来评估公共艺术教学”。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院士提出浙江大学当前存在的两种教学模式:“外语模式”(公共英语教学与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是两套班子两种体制)和“数学模式”(公共数学与理学院数学系是一套人马一块牌子),他认为公共课教学应该与专业课捆绑在一起才会改变公共课的“点缀”地位,才能提升公共课的教学质量与师资水平。浙江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可以在体制上分开,但在质量水准理念上却应该走向一致,这是浙江大学基础艺术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

[5] 这一课程内容不按下列顺序排列,由教师根据教学情况,主要是根据学生自习和课堂讨论的内容及时进行调整。这四部分内容作为一个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既可以单独作为讲授内容,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互相引证、调整授课方向。下文提及的教学顺序只作为典型性意义的介绍,不作教条使用。教师在把握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向和及时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以自行安排。

[6]浙江大学在陶瓷学科等的基础上,就世界范围内的休闲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将在文化生活、艺术生活、品味生活、休闲生活的倡导下,继续引导这一方面的改革,并深入到休闲学科的建设。随着杭州市休博会的召开,学生们更关注文化生活、艺术生活、品味生活、休闲生活中的陶瓷艺术。

[7] 见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第320页,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和一种独特的结构,这种结构最容易在艺术家的心理活动中体现出来。见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第345页。

[9] 审美理解力:这里指在感受的基础上,把握自然事物的意味或艺术作品意义或内容的能力。

[10] 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的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买家服务中心: 400 601 8111 help@artron.net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胡小军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