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个人信息

胡小军

加关注
艺术家手机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访问
艺术家手机官网

开通服务:雅昌博主

性    别:

出生年份:1967年

籍    贯:江苏省

擅    长:陶瓷

毕业院校:景德镇陶瓷学院

职    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职机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头    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注册时间:2014-06-12

今日访问:2082

总访问量:668074

个人简介

胡小军,男,1967年出生于南京,199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1992年进入杭州大学历史系任教,同时攻读历史学硕士,助教、讲师;1998年至2019年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任教,任人文学院艺术学系副教授、教授 ...详细

参展经历

获奖收藏

出版经历

热门展示|热门推介

胡小军首页> 资讯>八年之中,对陈逸飞的记忆片断(2005年)

八年之中,对陈逸飞的记忆片断(2005年)

2014-07-07 15:27:18来源: 《古今谈》杂志作者: 胡小军

 

  陈逸飞的名字,我二十年前就知道。当时,我是学画的学生,从期刊杂志上了解到其画风、画价与画画之外的留洋故事。这以后,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并逐渐敬仰这位紧扣时代文化发展脉络的传奇式人物。直到1998年,他向我伸出友谊之手,使我有机会与他交往。

 

2005年4月10日中午,得知陈逸飞一生才情化作浮云飘去,心中一惊,一阵颤栗。这些天,常翻开日记,默默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想整理与描述出八年的交往记录。

 

梳理时想:这些年顺手记的,很快就成为自己怀念朋友时,大有助益的第一手资料。再想:每个时代,都会按照时代对艺术的理解来看艺术家。陈逸飞生活的年代,东西方文化冲撞融合之下,政治经济正发生巨大变化,整个社会族群的伦理、思想、心理、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作风和审美意识都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而,艺术家如同社会发展一样,有着一个不断趋向并深入现实生活的过程。人们对待艺术的态度,也相应于从前有着天壤之别。

营造闲逸的美的生活是时代文化发展的潮流。

 

我还想到:陈逸飞一生才艺,顺应了时代潮流,开辟了当代艺术发展的新天地。他对当代中国文化转型期的探索功不可没。从英雄理想主义年代的油画,到以后不同形象的海上故梦系列,江南水乡回忆系列,西藏人物等有辉煌成就外,还打造出品牌时装,还有陶艺、影视、出版等方面业绩。这些年,陈逸飞的艺术观念与主张,都凝结到画作和画作之外的物质艺术设计当中,大放光彩,成为绘画界、电影界、服装界、陶艺界、出版界以及商界等行业人事争议的对象。一个被争议的人物,肯定不是庸人。他是这个时代难以替代的时代精英,也是各界从业者的精神偶像。他是我的朋友和尊敬的老师。

 

我是陶瓷艺术行业的从业者,陈逸飞的离去,使我一下子没了感知参照。一位尊敬的朋友和老师走掉了,知己间交谈的惬意没了。整理往事时,我要求自己客观公允,以便深深地缅怀陈先生的亡灵。

 

与陈逸飞的第一次握手

 

翻开日记,记录有与陈逸飞的第一次握手。

 

1998年9月4日,星期五,陈逸飞在杭州大厦为他的服装品牌做宣传,约好下午1时,经我妻子(时任某报时尚记者)介绍认识的。他说:“我也想搞陶艺,通过火烧炼出的艺术品表现力很丰富。我始终为美在探索与奋斗,以后想搞段时间。我要花精力在陶瓷艺术上,挖掘蕴含其中的深层次社会文化内容。”他还说:“以后有机会,我会向你介绍画廊和朋友,你的作品构成方式很好。”

 

他谈吐入理,待人谦和。初次见面,他的话语毫无滞涩。我感觉出他将是我的朋友。除此之外,我感觉到他喜欢陶艺,是一位很有眼光的世界级艺术家。

 

第一次看到陈逸飞的陶艺

 

1999年9月23日,第一次看见陈逸飞的陶艺作品。他把画的釉下彩瓷拿出来,在杭州大厦办促销活动。我与吴高岚(我的同事,画家吴山明的女儿)站在一边,天气很热,全场只有他是穿西装的。他上台讲了一些有关艺术与生活美的话,例如“我不仅要把服饰设计得一天比一天美丽,还要做陶艺与生活的事。”然后,他把一件作品赠送给浙江电视台娱乐台,表示对合作的感谢,另一件作抽奖用。

 

活动结束时,我上前与他握手,他一眼就认出我,并叫出名字。交谈中得知他的陶艺工作室正在建设中,送出的作品是在“名都”吴梅森(陈逸飞的学生)处烧造出的。陈先生向我发出邀请:“下周,你来上海找我。”

 

第一次去陈逸飞的家和工作室

 

 1999年10月4日,去上海第一次拜访陈逸飞。我与吴高岚一起去虹桥陈先生的工作室。他自己开门,说正在赶画去美国展出的油画。我们被他的工作状态所打动,他身穿花短裤,显现出一种艺术家进入工作状态的冲动。面前的陈逸飞与做服装品牌宣传时的几乎是两种人。

 

陈先生的画室里放有十几张油画,其中一幅画上的淑女把身子斜躺在桌子上,这张画与陈先生以前的画大不一样。他边画边问我几幅中那幅好。我告诉他:“这幅老上海夜生活的,有一种空虚、无聊的情调,让我感受到那份优雅和舒畅,娓娓动人,暖色调浓艳热烈,静中有动,各具姿态。”

 

他开心笑道:“真爱”。一个月后,他送给我的画册上此幅作品名就为《真爱》。

 

陈先生的好友林明杰先生(新民晚报记者)陪我们欣赏陈逸飞作画的过程。陈先生边画边谈毕加索、米罗等西方艺术大师的陶艺生涯。毕加索的陶艺作品,他多次看过原作,还去过法国小镇Vallauris。毕加索是视觉艺术的革命者。我曾经读过台湾王修功先生的文章“陶艺家的毕加索”,故了解毕加索的陶艺时期,以及陶器膨胀体感对立体主义形成期的影响。

 

陈先生说:“毕加索的陶艺给我们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许多新视野,画家应向毕加索学习,器皿的体积感不同于平面材料,空间的延伸可以使视觉艺术视点和视野发生改变,对于画家来说可能会有所裨益。”他还说:“简约生活器具需要好的艺术设计,这需要我们的视觉去把握。”

 

陈先生请我们晚上一起去茂名南路的“名都”吃大闸蟹。当年“名都”二楼陶艺吧吸引着许多上海文化界人士。北京的黄永玉也来过多次,并留有大作和大幅照片。我从与陈先生的谈话中得知他与黄先生很熟。饭桌上聊天的内容是艺术与窑。晚餐后跟陈逸飞第一次去泰康路看他工作室里正在装修的窑房。

 

1999年11月22日,林明杰先生打电话来说,陈逸飞请我去,为他的窑做些指导。11月28号去上海,陈先生安排人陪我去他家。他在虹桥的房子装修考究,但没有一幅油画。后来,陈先生解释:“我这房子每一角设计都是艺术,我的油画几乎放不进去,故我就不挂画了。”他还讲了艺术设计对于中国社会生活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艺术设计人才的社会急需性。

 

从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与林明杰去看过上海黄浦拍卖行与新世界百货有限公司主办的“99中国当代陶艺作品展”,并了解到中国陶艺的现状。陈先生对我的作品评价很高。他说:“我认为你做得很有文化,我说最好,就是最好。”

 

陈逸飞要接受采访,我与林先生去工作室。我发现吴梅森已经找了3位工人做帮手,用景德镇瓷泥制作出了许多瓷坯。但那当天没见到陈先生在瓷坯上绘画作品。

 

晚上,陈先生让司机接我与林明杰去虹桥寓所。彻夜长谈关于浙大人文学院常务院长廖可斌教授转交浙大校长潘云鹤教授邀请他挂帅艺术学院的信件。他对学科建构,工作室设置,产、学、研一体化都有想法,还谈到瓷器的发源地,浙江大学办有地域性特色陶瓷学科是学科增长的亮点。

 

他动情地说:“我挂帅后,马上送艺术学院全体教师与学生穿我设计的品牌服装,让大家首先穿的精致起来,艺术美从自己的生活点滴做起。”一下子,我领略到久违了的一种教育家的风采,而不仅仅是艺术家的思维。林明杰先生把这次长谈称之为“隆中对”。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拒绝了进入浙大。但是,他把教育思想延伸出大的视觉产业,把艺术教育观转化为物质商品推广到中国社会族群,促进了整个社会人群视觉审美的提升。

 

第一次与陈逸飞一起创作彩绘瓷作品

 

1999年12月23日下午,陈逸飞在其工作室从事彩绘瓷的创作。前些天,吴梅森已经从景德镇运回许多釉下彩色料,还有釉、泥、毛笔等。陈逸飞走进工作室时准备工作已做好,我把几只坯补好水(补水是彩绘瓷制作的一道工序),告诉他瓷坯是有吸水性的,同在纸张上作画不一样,色相深的要求仅需笔在坯上多停一会儿就行了,并作了示范。告诉他每种色料烧造后的发色等。

 

陈逸飞悟性的确是超人的,很快就把握了材料的性能。只见泥坯安置在辘轳盘上慢慢转动,他手持毛笔蘸水画了几笔草稿,然后蘸色料涂绘起来,下笔准、快,仅约30分钟就绘制完成。只见作品上的女人身体颤动着,充满诗意。

 

然后陈逸飞站起身来,谦虚地说:“练练笔,看烧出来后的效果。”并说:“以后,我自己做坯,设计造型来画。

 

为了让陈逸飞安静的进入工作状态,我去隔壁指导工人制作茶碗。吃晚饭的时间,陈先生走来叫我去看他的成果,共四件,奇妙的想象力转换成寓意深长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人物充满着戏剧化的醉意,使我感到他最为直接的性情。

 

12月24日,陈逸飞筹办上海文化界人士的圣诞派对。中午,陈先生安排人准备好坯与色料,跟我说:“晚上,画家和上海文化界的朋友们来做客,他们肯定都对陶瓷都会与我一样喜爱。”果不出陈先生所料,晚上许多画家都激情在瓷坯上作画,工作室里的陶瓷坯很快就用完了。

 

今天,上海出现了十几处画家一起参与陶瓷工作室,其中几位画家后来长期从事创作彩绘瓷器。但他们第一次耳闻目睹和试验是在陈逸飞的工作室开始。陈逸飞工作室的派对,给了艺术界许多陶瓷艺术的信息。

 

第一次见陈逸飞拉坯制作陶瓷造型

 

2000年1月8日,去泰康路陈逸飞工作室陪他做陶。工作室里增加了我与林明杰陪陈先生一起购买的旧货,中西合璧的旧家具,让我一下子感觉回到了老上海,回到了陈逸飞的画中。

 

陈逸飞和画家们的作品已在几天前烧造出。我在壁炉前发现多了一大堆国外书籍,主要是关于陶瓷的,还有关于玻璃的,家具的,服装设计的。

 

陈逸飞把作品底部破损的缺陷告诉我,并问原因。我说原因是工人在装烧前太急,不够细心,忘了取刮底釉,故而粘底。他非常宽容工人并说:“搞陶艺除了试验,再试验,关键是细心不断试验,才会有成功的喜悦。”并请我下次来帮他烧造作品。

 

我向他介绍世纪之交时去广东佛山参加“千年之烧”陶艺界活动的事。他很关注中国陶艺界的现状。

 

那天,陈逸飞脱了大衣,第一次坐在拉坯机旁感受拉坯成型的泥性滋味。由于泥料不易被控制,而常飞掉。只是门技术活,他始终都没掌握。为了安慰他,我就同他讲毕加索也不会拉坯,是找经验老到的助手配合,制陶失败几乎是司空见惯的故事。他的回答却总是“我一定要学会”。

 

全身是泥的陈逸飞幽默地笑道:“做艺术家真苦。”后来他签名送我了一本刚出版的画册,说:“我希望自己不断改变艺术风格,你说我的作品从静止状态到有动势,说明这是我的过渡期,以后的画变化更大。”

 

陈逸飞第二天就飞到英国拜访查尔斯王子,他告诉我:“去三天,很快回来。”

 

听陈逸飞谈环境艺术设计

 

2000年1月15—18日,到上海泰康路陈逸飞工作室,聆听他的视觉观。陈先生刚从英国回来,时差还没转换过来。上午他回去睡觉,让我帮忙整理两大箱采购回来的物品,不仅有书,还有购买的外国陶瓷器。这些瓷器都是单色釉的,造型很简约,非常适合现代人的家居陈列。

 

吃晚饭时,陈先生来到工作室。他的话题一打开就关注当代中国艺术设计。他说:“每次下飞机后,看上海这座城市总觉得缺少了许多设计,乱、脏等都破坏视觉,每次去国外总发现外国人重视整体设计,中国的艺术家应该花精力用在自己的生活空间上,考虑如何使自己生活质量提高。”我和史锺颖(河北大学艺术系教师,雕塑家)都认为:这是职业艺术家的态度。陈先生花如此多的精力来搞艺术设计,为的是提高民众对美的追求。陈逸飞说:“一定要做成这样的贡献,艺术从业者先要懂得生活,再搞懂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品才能涉入市场,涉入经济社会生活。”

 

第二天,他把购买的外国陶瓷交给工人复制,并要求把底部制的精致些。同时请我设计一些造型,烧出后,他负责与品牌服装一起推广。

 

第三天,陈逸飞和我谈:“你辞去浙大工作,来上海,帮我一起开拓艺术设计。以后我们可以办自己的学校培养人才。”我回答道:“我喜欢到这客串,作为朋友来做点事就够了,等您把学校办起来,我再来投奔于账下。”我当时为什么这样果断的回绝,其中原因至今也讲不清楚。

 

第一次见陈逸飞设计与制作雕塑

 

2000年1月29日,我去泰康路陈逸飞工作室客串。陈逸飞在北京接受几家媒体采访,电话中说晚上回来。我在工作室等陈先生回沪,去陶瓷工作间时没见到工人。

 

这些天,陈逸飞正在做法国展出的雕塑,他早已画好设计稿,一手提着鸟笼,一手拿着扇子的“行动女子”。

 

史锺颖等几位雕塑家正在帮助搭雕塑架。夜晚十时许,陈先生回到工作室,马上就投入工作。他在工作室里手提鸟笼,模仿着行走女子的动态,很认真,而且一丝不苟,甚至细心到模拟女子手指的动势。他问我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虚拟空间关系问题,我估计这是他第一次涉足雕塑作品。“平面与立体的形态差异太大了”,这句话他说了许多遍。他指挥修改雕塑架。

 

夜里,在工作室壁炉前,叫我坐下喝咖啡,告诉我辞去工人的事情,原因是这两个工人无法理解他的设计意图,还把他的工作与生活空间弄得很乱,他需要安静。我提醒他留下一位工人,并找一位学过陶瓷专业的全职设计师做助手,以便做些具体的工作。他请我帮忙在身边寻找人才,并又一次让我辞去教职工作。他这样对我说:“你现在是副教授,以后我会聘你为教授,让你组织学科,做大事业。”我只是说了一句:“等陈先生把学校办起来后再收编我吧。”

 

在以后的几年里,陈逸飞一直想为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做贡献。他想过办私立大学,还主持和参与了上海松江高教园区筹备艺术学院的工作等。他和我谈过几次,但最终都没有办成。

 

他曾请过陶瓷专业毕业的人做助手,然而他们后来都离他而去。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我想,专家嘛,都是有自己主见的。

 

与陈逸飞交往的琐事明细

 

2000年春季开始,陈逸飞工作节奏加快,全心推广他的“大视觉”艺术设计理念,花费了巨大精力推广他的品牌服装,逐渐成为国内时尚界的代言人。陈逸飞成为了一种符号,代表着时尚和财富,电视、报纸上也经常见到他。

 

记得每次通电话,他都很有绅士风度。谦虚,是他的优点。耳边至今还常响着陈逸飞的礼仪话语“请您抽空……”、“听到您的声音,我很高兴”、“您本周忙吗?”他太忙了,只能挤时间在安静的工作室里独处或进行艺术创作。这期间,我去工作室很少找到他,只是在看到他的陶瓷作品时,能感觉到一种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2000年4月22日,陈逸飞到杭州雷迪森饭店参加一个时尚发布会,我特意去找他。记得当时有媒体问他的画价情况时,他说:“我并不在乎我的画价如何,评判一件艺术作品的标准并不取决于价格。我作为一名艺术家,只知道好好画画,我也一直在努力认真地画画。”我与陈逸飞谈了一会儿,跟他说我正忙于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写《向名师学陶艺》的著作时,他鼓励我潜心写本好书,并说:“要写一本以后能够作为教材的好书。”我曾希望把他写进去,他也答应了,并让我去工作室拍摄要用到的作品照片。但是后来由于陶艺界一些友人的反对,我担心碰上行业里的险恶遭遇,故而没有把“名师” 陈逸飞写进书里。年底,书出版后,我去上海将著作馈赠给陈先生,并作了解释。他回答:“以后有机会,你会为我单独写一本关于我创作陶艺的传记。”

 

2001年起,我和妻子打造“泥儿”生活陶艺品牌,并多次向陈逸飞取经。有一次他说:“作为一位人文主义者,要以关怀文化进步为己任。你现在把从我身上得到的感悟,和你自己的美学理念结合起来,奉献给身边的人,奉献给公众。”他还说:“你们的‘泥儿’生活陶艺有设计创意,是能够夺得人心的。你曾研究过历史学,应该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还有一次,我赠送他一本自己的小画册时,他对我说:“缩釉肌理效果的陶艺作品适合在画廊和美术馆里展出,收藏家会来亲睐的。但你要走出自命高雅的艺术展馆和同行们的艺术沙龙,最好是走出这孤芳自赏的怪圈子。”

 

2001年9月20日深夜,手机突然响起,是陈逸飞打来的,他说他非常挂念我,并说泰康路的工作室刚烧出一个系列陶瓷,约我去上海看看,并说有事商量。22、23日两天,我和妻子一同去了上海。他领我俩去工作室看陶瓷作品,然后参观新天地里正在装修的“逸飞之家”,还送给我他的新成果创刊号“青年视觉”杂志,还让我转赠一本“青年视觉”杂志给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教授,替他向潘校长问好。

 

陶瓷工作室里,他招收了几位技法熟练的工人,做满了一屋子的围绕日常生活而设计的陶瓷坯。他对工人们说:“这件坯做得太厚了、太重了,这件做得太随意了。你们要在手感保留的同时,要么做得很厚很厚,有质地感和有厚重感;要么薄而透,工整之极。”

 

欣赏他的陶艺作品时,我的眼球马上被吸引了。几件瓷板和器皿上的彩绘作品,韵律的线条和色块的组合,呈现出流畅的运动感;有形的图像横竖交叉,流露出创作时的情感韵致。这使我联想到陈先生的抒情画风特色。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他对陶瓷工艺技术已经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他说他自己最近在看宋元时期的文人画册,故拿起毛笔彩绘时就有笔墨特点。他还说准备画中国画。

 

吃晚饭时,他叫《青年视觉》杂志副主编关蓓拿本子来记录我们的谈话,谈话的主题是围绕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取舍。陈先生说:“体积庞大,雕龙刻凤的清代家具,其实只是清式家具的一种类型。这种清代家具与现代家具难以配衬,而明代家具优雅的造型,简约的设计体现出木纹的自然美感。”后来又谈到了宋代瓷器,“造型线条简约的斗笠碗是宋瓷实用和审美的高度统一。”最后的结论是:“吸纳传统物质文化精粹为现代生活服务,对古代艺术物质中的与现代审美趣味难以融合的糟粕,在传承时要考虑视觉审美上的取舍。”陈先生叫关蓓写好后传真给我看,以他的名义发表。

 

次日,陈先生和“逸飞之家”总经理,与我们谈合作。陈逸飞用最直接的语句提出他想在“逸飞之家”出售“泥儿”品牌生活陶艺,但底款要打他的品牌,不打“泥儿”。我的妻子当场就在谈判桌上拒绝。因为我的妻子对自己的生活陶艺品牌有着理想。那天,陈逸飞商业思维的精明无比,让我第一次领略到。以后两年之中,陈先生与“逸飞之家”总经理几次打电话给我妻子,洽谈合作经济模式,但始终没有洽谈成功。

 

2002年春节,年初五,陈逸飞打电话给我,说他住在杭州香格里拉饭店,约我去找他。他与小宋(陈逸飞夫人)刚从海南度假回来,身着运动装束,看起来十分健康。我们一起去喝咖啡时,他说他买了一本剧本叫做《理发师》,并介绍了剧情。看他的神态就知道他的整个身心早已进入剧情中,找我的目的是想了解浙江适合剧情的拍摄地。我说乌镇、塘栖、龙门古镇都合适。

 

我与妻子关心他的陶瓷,话题不知怎么一扯,又扯到了电影。他还告诉我,他的画风有点改变与他拍几部电影有直接关系。我与他开玩笑地讲,自己挣到钱也想拍电影时,他的一笑狡黠的很:“噢,我的套路你全学会了。”

 

那天,他还谈到关于从事IT电脑行业的人都不购买绘画的事。他拿比尔.盖茨出来举例。“视觉在电脑上早已享受够了,满足了,故此不喜欢平面绘画也就可以理解。”当我的妻子讲他是因油画而出名,而受到的人们敬仰时。我意识到,讲话的空气突然有点凝结,但很快的被他的风度翩翩的言谈转换。“我做的陶艺在‘逸飞之家’卖得很不错,你拿几件作品放到我那儿去展卖。”

 

 第二天他就去几处看拍摄场地。过了几天,我打电话问他看后是否满意,电话里传出的是“好得很,乌镇的西大街还留有民国时期的理发转椅。”后来,在报纸上看到他与姜文之间合作时闹出的矛盾,曾打电话问过,但他什么也没有说。

 

同陈逸飞到艺博会上看展览

 

2002年和2003年上海的艺博会,都是同陈逸飞一起去看的。02年是打电话与陈逸飞约好,去他家请他一起前往。而03年,由于想到他一定很忙,没有同以前一样打电话约他。而在艺博会上,我与妻子、女儿突然撞见陈逸飞,握手后一起看,他说:“我俩真有缘分。”他与我边看边聊。他认为:“艺术家是劳动者,艺术作品是劳动的成果,但他并不主张艺术家本人在展位上卖作品。”

 

 陈逸飞在展厅里是人们注视的焦点,他给艺术青年们鼓励话语不断,常祝大家画得一天比一天美丽。偶尔会停留在他认为有潜质冲击力的展位上仔细品读作品。我记得他对一位山东画家谦虚地说:“我要向你们学习,你们的作品给我很多启示。”一下子让这位画家受宠若惊,直到激动地握住陈逸飞的手流出热泪来。

 

 艺术家们都想与陈逸飞合影,我的女儿童言无忌,问:“陈伯伯,为什么都与您合影,而不与我,”陈逸飞抱起我女儿说:“等你长大了,就同我一样了”,他的语调中把“大”字拉的长长的,发音重重的,怪怪的。

 

最后一次见到陈逸飞

 

 2004年的五一节,我的全家去上海玩。5月4日,妻子说想去泰康路艺术街看画,并想去陈逸飞工作室看看有什么变化。走过泰康路陈逸飞工作室路口的小咖啡馆,看见陈先生隔着玻璃向我们挥手,于是我们进去,一起坐下喝咖啡,聊起艺术与生活的话题。兴起,他叫我们去他的画室看他的新作。在画室里他继续谈其想法,我们边欣赏他的新作,边听。

 

劳动节,他的部下们都休息了,他安静的回到画室。画作上的淑女,修长的身躯加上动势,使我感到朦胧的醉意,像抒情乐曲,感染人去聆听。衣纹上精致的图案,显露出柔软的手感质地。黄色似盛开的油菜花一样娇美,蓝色同无际的蓝天争艳,绿色似一片麦田里的新绿,红色、白色宛若盛开的玫瑰,色调含蓄、润泽。我长期关注陈逸飞的画作,每次看画时,由于喜欢这种历史怀旧抒情的画风,故而在陈逸飞面前总会讲出欣赏的感受,他听得都很顺耳。这次也不例外,他用沪腔插言:“侬的陶艺与画相得益彰,我才喜欢呢,侬好好努力。”

 

 我们又聊了一会,但我不想占用陈逸飞画画的时间,起身告辞。他马上取出新出版的精装画册,签上“胡小军画友雅存,陈逸飞2004年5月4日”送给我。那天看他特别疲劳。

 

 2005年4月10日中午,听到他去世的噩耗。几乎不相信,马上打电话给林明杰证实,林先生已在写《新民晚报》的报道,当听到他说陈逸飞为了艺术事业呕心沥血……我在恍惚的状态中,不得不面对了这个事实。

 

 2005年4月20日上午,我和妻子去上海龙华殡仪馆为陈逸飞送行。我默默的伫立着,看着大屏幕上正在播放的陈逸飞工作生活的笑颜,看着陈先生与5岁的小儿子陈天嬉闹的片断,看着天天在他爸爸脸上重重地吻了一下,听见陈逸飞说出“好,好儿子,舒服”。叹息:“如果他不那么追求完美,那该多好!如果他的朋友与部下都好好帮他做事,该多好!”看着如潮水涌入的人流手捧白玫瑰神色肃穆、毕恭毕敬地为陈逸飞送行,我的眼睛红了。

 

 在灵堂,在陈逸飞遗体左侧放下白玫瑰,看着百合和白玫瑰环绕的他。斯人已逝,生命戛然而止。                                               

 

 

 

                                                                                            胡小军

                                                                                   2005年4月24日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买家服务中心: 400 601 8111 help@artron.net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胡小军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