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个人信息

曾浩

加关注
艺术家手机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访问
艺术家手机官网

开通服务:雅昌博主

性    别:

出生年份:1967年

籍    贯:四川省

擅    长:油画

毕业院校:四川美术学院

学    历:硕士

注册时间:2016-08-08

今日访问:242

总访问量:205642

个人简介

1967 生于四川泸州 1985 毕业于四川宜宾师范艺体校美术专业 1992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获学士学位 1996 进修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1992-2007 任教于广东省肇庆学院美术学院 2000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 ...详细

参展经历

获奖收藏

出版经历

热门展示|热门推介

曾浩首页> 资讯>批评家 艺术家谈曾浩(2)

批评家 艺术家谈曾浩(2)

2020-11-04 11:30:57

杜曦云:

进入 2000 年,尤其是 2005 年之后,极其艳丽的粉红色系,基本上变成曾浩的主色。所有的人物就开始像泡泡一样,显露出一种泡泡般的、橡胶般的那种质感。他一直在画他所认为的泡泡社会,以及他所认为的社会真相。作品里面,即有一种他对中国社会的宏观分析,也有他对一些具体的,比如人物的欲望、诉求包括阶层的差别,以及贫富差距过大等这些问题的思考。“艳”是他作品的一个主要语言特质。但有趣的是,这两三年的作品,粉红色逐渐淡去,画面开始出现某种清冷的,甚至让我们觉得恶心的颜色。

他之前的主要作品是绘画,但这次整个展厅只有一张小画,其他都是这种充气的实物,这个应该是曾浩装置作品的第一次全面亮相。我觉得做这么大气泡,它和空间的关系非常重要。首先有几个问题:如果让它挤压的更加厉害,挤压成椭圆形,是不是更好?这个巨大气泡上,是不是非要和绘画发生关系?这个气泡上面要不要有图像?有图像的话,是应该放什么图像,是不是必须要放自己原来的绘画图像?还有就是一个灯光问题,灯光怎么用?我觉得大家最满意的,一个是那个空间,一个是这个空间。那个空间的话,它的挤压,包括灯光,让人觉得就是鲜活的生命遭遇到了无情的束缚、压抑。这个空间大家亲自体验,体验白茫茫的一大片,走进去感觉非常有意思,白茫茫的一大片泡沫,在里面时时让自己感到头脑瞬间真空。我比较喜欢的两个作品。

 

段君 :

我和曾浩在生活中特别熟悉,我们尊称他为浩哥。我觉得他的性格和他的作品经常会形成一些关联,有时候也有反差,我常常觉得他的作品和他的为人之间这个反差很有意思。我见过他之前的很多作品,总体上我比较喜欢现在这种纯粹泡影的感觉,就像曦云对他的关于泡影的解释:中国社会发展中个人的生存感觉。我觉得这个语言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我一直比较主张:题材和语言之间应该有一个平衡。

浩哥平时话不是特别多,比较善于思考,也经常参加关于装置作品的展览。从架上绘画走出来,今天的这个展览我觉得更加彻底了,把整个的装置艺术作为展览的核心,只拿出来一张画作为一个线索的勾连部分。当然了,这个画和他装置艺术之间关系是极其紧密的,我觉得并不能完全的分开,所以我想后续的话,如果有机会,到时曦云或者我们一起,把曾浩这些年的绘画再做一个更紧密的梳理,因为他的绘画从九十年代一直到今天,它这个变化的过程从它内部来说不是特别的大,延续性很强。但是最近两年,有比较大的蜕变。这个蜕变非常好,我个人非常的推崇,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实验性作品,比如和王澈他们一起合作,做一些实验性的项目。

这个“泡影”其实越单纯越好,包括绘画,完全是画泡泡的,没有别的任何元素的,也不用跟以前的绘画有太多关联。因为泡影其实关联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机会我们可以以浩哥的泡影作为一个引子,做一个泡泡的群展,把整个中国社会这三十年都勾连起来,我觉得这都非常有意思。

展厅今天布置的非常好,作品不多,就那么几件大的装置,我觉得很能说明问题。安排还疏密得当,后面有很强的压迫感,刚才和曦云一起进去体验了一番,我觉得和上次那一千个气球一样,很好的,应该保留。

 

王澈 :

我对曾浩绘画作品略有了解,他对社会的介入,包括对现实的批判,从早期一直到现在都是比较直接的,也是比较有力度的,这是他作品里面较大的价值。而这次用材质的东西来表现,确实比较直观的把整个中国现在现实的一种状态放到了我们眼前,从视觉上、心理上直接的给我们带来一种感受,谁都无法逃避的一个东西。

持续幻想,是一种态度。这种幻想是属于我们个人的一种反叛,或者是一种嘲讽。我个人其实比较喜欢对未来幻想,这种幻想体现在每个个体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无法去安放个人跟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不确定的,是一种无序的,是一种破碎的,甚至是一种很多无奈的东西。当曾浩使用气球这个元素来表达的时候,中间是一个非常好的衔接,所以我觉得这些价值是比较明显的。“泡影”是中国整体的一个现状,因为中国不管是各行各业,都是一种产量过剩,或者是产量过剩背后形成一种泡沫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我们现在无法规避的。

现在很多录像或者是影像,或者是装置作品,甚至一些偏实验性的作品会受到大家关注,因为它更能比较全面的给大家提供一种从视觉到身体的体验。比如说这个空间,里面全是气球,如果说每次展览进来一个人,他会因为经过的时候害怕,会感觉这个四周可能会爆炸。可能马上就爆的这种感觉是一个新的体验,有一种危机意识,或者是什么样的东西在提醒我们。是对这个泡沫时代,或者社会的一种思考,或者给予什么样的暗示。

 

孙文杰 :

曾老师之前一直喜欢很夸张的颜色,在形式上超越了现实生活中一种混乱的东西,它折射到作品的两个方面。

一个是虚幻的,一个是现实的。因为很多事物都有这两个方面的特性,虚幻性是虚构性的一个很强烈的特征。

关于“幻想”,它是一个很具有玩味的词,有一种很健康的幽默,和一种很焦虑的、反讽的,我觉得这里面可能反讽更多一点,或者是一种焦虑感也是存在的。

回归到作品本身,我们说虚幻性最好达到一个什么效果呢?就是让参观者进入参观的时候能清醒的意识到这是一个幻想的成分,并不是100% 的写实的存在,它同时在某一种程度上能够达到在认知上的一些熟悉感,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所在。比如说我看一个作品,我知道我完全处在一个画廊空间,一个背离了我生活日常的地方,但是同时你能够追溯到或者回归到一些原性的东身体的感知,你才能真正体验到这个作品,而不是站在很远之外去遥看它或者是去想象它,或者说去用一种已经预设在心中的观念或者说是理念的东西去梳理它,你必须进入这个场所之内去感知它。

浩哥的这一转变,不小心回应了之前对图像绘画也好,对波普也好,对艳俗也好的一个自我批判。其实我们对它们的一种批判归根到底就在于我们觉得它们离我们的身体太远,我们需要回到身体,回到感知。

走在泡沫里面,我这种感知是整体性的,是来自于身体,来自于视觉,还有触摸的东西。我们甚至还可以听到气球发出的声音。我觉得它是把听觉、视觉、触觉,甚至我们是其他的一些“觉”的一个非常整体的体验比如嗅觉,因为能闻到橡胶的味道。

所以我觉得在里面走动的过程中,是对这样一种虚幻感、欲望感,或者是围绕主题要表达的更真切的感受,坦率的说比我之前只看这些作品要更加的真切。

我觉得浩哥的作品如果说有一些要更加改进的地方,我个人觉得这种场所感要进一步加强,就是说你会看到有些作品是孤立的,因为有些作品在呈现的过程中是需要场所特性的,而这种场所的特性可能就来自于我刚才说的,是通过一种身体的感知去形成一种氛围,这种氛围我觉得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当然我并不排斥像王澈刚才说的灯光,我觉得灯光是可以的,但是具体怎么用这个,这是艺术家的事情。但是我个人西,包括说当下的一个现状。在现实性方面,我听说一句话,就是说如果观看是一个有意识的行为,那么当下这个行为也创造了一种现实主义,那就是说通过反射看到自身,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在这么多泡沫的情况下,透明的或者说不透明的,但是其实也是日常生活的一个记录。通过反射看到自身,也知悉到城市生活的基本化现状。就是说你要质问你自己,我是否跟这些真正发生的现实生活有这么强的关联,它确实是发生在我身边的。我觉得这个是我在今天的展览现场感受到的。

同时我们这个幻想给了我们观察者一个很特别的途径,能够进入到一个亲密的关系当中去。就是说这个世界并不一定是非常现实的,但它同时是幻想来保证了这个现实的存在,或者我们可以说现实生产是以一种故事的形式发生在丰富的今天。所以说虚幻它反而成为了现实的一个脚本。

如果我们今天看到这些作品觉得很荒诞的话,但它其实也是在直射,它也正在发生,你能感知到这些荒诞,也能感知到它存在的一个意义形态。

 

尹丹 :

我其实刚才也是认真的仔细的翻了一下画册。刚才几位都谈到了,浩哥的作品是从艳俗、波谱这么走过来的,我们其实也非常明显的感觉到泡泡是他作品延续至今的一个线索。

我的理解不知道准不准确?我的理解是泡泡的确能让人产生一是欲望感,二是破灭的虚幻感。从之前浩哥的作品基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过程,或者说是这样一个表征。波普也好,艳俗也好,在一段时间内他可能非常迷恋去使用这种符号。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其实符号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理智的或者是智性的一个结果,它是通过一种理智的方式抽象出来的一种符号。所谓的用某种符号来表征某种意义。但是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刚才段君说的可能会影响艺术家的才情,在我看来它可能就是离你身体更远,就是离你真实的感知更远。

所以其实我在想,我们现在也在反思前些年的符号绘画,或者说是反思前些年的图像绘画。我们发现这几年现象学在中国突然有一些火。前些年我们读海德格尔,这些年大家突然在读梅洛卡莉,在读德勒兹。我们有时候选择理论是根据我们的需要出发的。为什么这些年中国理论圈突然读梅洛卡莉?为什么又去读德勒兹?我觉这是跟我们的需要有关,和我们的诉求有关系。

你会发现前些年的波普也好、艳俗也好、图像绘画、符号绘画,它离我们的身体很远,它离我们的感知很远,它是从一种智性的方式出发去理解艺术作品。所以有时候我们面对这样的作品的时候会缺乏一种触动,或者是缺乏一种动力。我觉得今天很有幸,刚才晏燕和曦云,他们非要推着我去感受一下,我说我不去,我说我能想象到,晏燕说:“你想象不到,你去走一遍之后才能够想象到这种东西。”我觉得她说得非常好,她一不小心就说出了一个现象学的观点,就是你必须通过觉得,这种场所感不是弱了,而是需要进一步加强。我昨天刚好在读一本舒伯兹的书,叫《建筑现象学》,很偶然,他就描述海德格尔引用了一个诗人对冬天的描述。他对那个冬天的描述在我们今天看来完全是现象,比如说你踩在雪地上的声音,冬天风吹着桅布的动态,完全给我们塑造出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场所感。所谓场所感就是人对环境形成了这样一种整体性的感知。

 

邱敏 :

曦云把曾浩的作品称之为装置,但是我在展厅走了一圈之后发现“装置”本身要打一个问号,因为我觉得曾浩的作品其实还是有很大一部分雕塑,就是在塑形,塑造一个形。比如说像泡沫本身,泡沫在我们观念当中、印象当中有这么一个形状,然后你把它塑造出来,但今天当代雕塑跟装置之间的区别不是那么的明显,因为它里面也有材料的介入、观念的介入,这使这两者的边界非常的模糊。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创作作品的时候,还是必须对这两个观念进行澄清,不然你在创造的过程当中,你还是停留在不变时期,就是塑造一个形象的过程里,你会倒置,就是说最后你看到的就是一个视觉形式。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大多数的作品,我发现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视觉在前面,你看到的那是视觉形式,而观念本身好像是后来强行植入的,我不是通过阅读视觉逻辑推导出你的这个概念,而是我们通过阅读文本,或者是通过艺术家的阐释,甚至通过这种小型的烟筒,给大家来阐释,把这个文本强加给它。我觉得这对于一件艺术品来说,它是失败的或者是不成功的。

我觉得作为一个观念艺术家来说,对于这个材料的掌握有两种切入方式:一个是材料本身所附属的含义,比如说曾浩用这个橡胶,我们围坐在这里这两个透明的气球,其实让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很暧昧的东西,就是避孕套。因为小时候我读幼儿园时曾经玩儿过,把父母的那个偷出来,然后吹成一个气球,我不知道那是干什么的,结果老师就一脸严肃地把我的气球没收了,我一直没搞懂,回去问家长,但是那个时候家长也不会告诉你什么,只是说让我不要玩了。

实际上这种透明的橡胶本身就有一个先行的概念在那儿,就是它有道德禁忌,有我们很暧昧、可能不愿意面对的东西。

还有一种,我觉得就是艺术家本人创作出来的观念,就是重新去挖掘这种材料,然后赋予这个材料跟它本身的使用价值,或者跟它本身的属性完全不同的一个概念。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今天走这条路的人非常少,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材料本身的含义是什么,然后利用它。但是你如果要把一个材料挖掘出它新的含义,我觉得它更难,但可能更有意思。今天我走展厅有一种感受,就是作品的时尚性非常强,因为泡沫有灯光,还有这种粉蓝、粉红的颜色,完全就是巴洛克时期那种很粉饰的色彩,也是中国早期艳俗艺术常使用的颜色。但是这种泡泡的东西,就是圆珠珠,它本来就有很强的触摸感,在你的触觉上它有一种身体起伏感在里面。它有一种凹凸起伏的,让你身体想介入的,就像刚才尹丹说到的身体感。

特别是那个卡在那个建筑立面,恰好旁边又有柱子的作品,这样建筑本身其实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像拿破仑等,他们都在建筑体上做了很多考量。像这样一个泡泡的东西卡在建筑里面,你走进去,身体马上产生不舒适感,好像卡在里面的就是你本人。从这个视角逻辑推导曾浩的作品就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不仅仅停留在一种很表层的视觉形式里,而是让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知觉参与进去了。

曾浩作品的那个透明性和那种膨胀感瞬间就把整个展场充满了。就是那样一件作品让我感受到他所有作品的力量。刚才几个朋友都重复了那样一个词语——生猛、力量,我觉得可能就是从这件作品引导出来的。

另外,我觉得曾浩的作品给我感受的这种逻辑其实是蛮悲哀的,它是一种死逻辑,为什么呢?泡泡本身是无限生长的,但它膨胀的过程中又很脆弱,会破灭。所以曾浩玩的是死逻辑,它跟西方的无限延伸,就是刚才尹丹说到的,像德勒兹,像梅洛卡莉,比如说德勒兹说的是无限生长、无限延展,而曾浩的逻辑恰好相反,他的逻辑是:一边在膨胀,一边又在幻灭、在消减,它始终是在往后面退缩,但是又不断的长出来,实际上它一直停留在原位。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把这样一种视觉感受、这样一种视觉心理对应到我们社会当中各种各样的现象:政治的,文化的。所以我觉得就这样一点来讲,这件作品是做得非常成功的。

 

罗杰 (艺术家):

曾浩是手感(绘画)非常好的一个艺术家。他能够把手感(绘画)的东西做减法、空间的东西做加法。加在哪里,减在哪里,都有分寸,我觉得浩哥进步非常大。

 

金增贺(艺术家):

这个展览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我看到了他未来的发展方向,他现在用各种材料来重新解读他的泡沫:从形成到过程,到坏掉、到空掉、到没有,就像一个泡泡一样。这是终极的精神思想。

这里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欺骗的泡沫在诱导我们,在迷失;另一个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泡沫,是我们自己设想的一种理想,我们被自己所设想的理想给欺骗,我们追求理想,如果错误的话,它就像泡泡一样破灭,人生就这样消失,这是一个悖论。这次展览因为有大众化的东西,会跟很多的人产生互动。它有一种能量,它会跟人产生一种关系,会触动人对生命的思考,对艺术的思考,对方方面面的思考。像今天的展览,这么多朋友,大家都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从世界各地来,带过来世界各地的信息,然后从这传给你,在你的大脑中,又产生一个新的能量,世界就像一个泡泡,你的思想也像一个泡泡,不断的生长,这也许和因缘有关。

 

周金华(艺术家):

此次展览用气球,给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用气球来代替泡泡,或用这种 PC 的材料来做泡泡,其实跟绘画一样,实际上是复制一个泡泡,但又并不是真正的泡泡。一旦用这个材料来复制它,材料本身也是有了“意识”,材料本身的特性,可能也会产生其他的一些感受,因而推动创作走到其它方向,这是其中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本来是想用这种材料去代替,但是可能又会提供一条路,转到另外一种方向去。像刚才邱敏说的那个作品,主要跟这个气球材料有关,就是气球被挤压之后,它产生一种身体感受,感觉自己也被卡住了。

 

王荣松(艺术家):

曾浩和我是 20 年的老同学,长时间在一起,包括在川美读书,彼此很了解。我觉得他除了干这个事,他干不了其他事,这一点很难得,一个人长期干一件事情,干到死,这就不得了。我做点收藏,哪些人作品好,我比较清楚。我对商业圈的人也非常清楚,对艺术界同仁也比较了解。曾浩的每次展览我都来,包括今年 8月份在上海的,我也会去。因为首先我喜欢这个人。我跟他一起,还有罗杰、周金华、增贺等,就觉得很开心。中国当代艺术生态需要我这样的人,也缺少我这样的人。我有时也想,我怎么样把自己所有的东西跟社会实践、跟社会需要的东西完美结合在一起,最终成为一件好作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买家服务中心: 400 601 8111 help@artron.net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曾浩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