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人物 杨佴旻:独行水墨实践,绽放东方色韵
2025-02-10 16:18:46艺术家提供
杨佴旻经典佳作2070万成交
刷新个人拍卖纪录
杨佴旻作品《丹顶凤凰》拍卖成交
春暖花开时节,艺术品市场生机勃勃,各家拍卖机构百花齐放、争相竞艳。近期在上海拍卖行举行的“诗和远方——杨佴旻优秀作品专场”引起行业和市场瞩目,画家杨佴旻的一幅经典佳作突破2000万元成交,不仅刷新了艺术家个人的历史成交纪录,也让当代中国水墨画的市场士气大振。
2023年2月26日下午,上海拍卖行举办了知名艺术家、中国传统绘画革新的代表人物、首届“第一坊金逸奖”提名奖获得者杨佴旻的专场拍卖会,共计16幅作品,是杨佴旻巅峰时期创作的精品佳作,包括了人物、山水、花卉、建筑等各个系列。本场拍卖会以总成交额4151.5万元完美落槌,其中杨佴旻的经典优秀代表作《丹顶凤凰》以2070万元成交。
《丹顶凤凰》367×144cm 纸本设色 2018年
《丹顶凤凰》是杨佴旻于2018年创作完成,尺寸为367×144cm,收录于《东方色魔——杨佴旻新中国画》《重返色彩——杨佴旻中国画展》之中,曾于2021年在北京银帝艺术馆和芜湖市美术馆展出,2023年成功在上海拍卖行以喜人佳绩成交。
整场拍卖中,杨佴旻的其他作品表现也很亮眼,均以百万价格全部成交,这足够说明杨佴旻当前的市场热度相当高。历数杨佴旻的个人拍卖,他上一次千万元成交的画作是在北京保利201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幅代表性画作《太行的早晨》斩获1265万元。这是杨佴旻个人近10年保持的最高交易纪录,然而这一次在上海的专场拍卖,他成功刷新历史,一举突破2000万元大关,让他的艺术价值再登新高度。
杨佴旻是集东西方艺术之大成者,他坚守艺术的传统与现代精神,他在艺术上不懈探索,创造出一个在绘画传统里所没有的新体系。他的艺术解开了中国绘画的咒语,激活了传统绘画的潜能,必将使中国绘画进入一个更为崭新的境界。同时,杨佴旻在传统与现代融合方面的突破赢得了世界绘画领域的高度赞誉。他根植于中国,融汇现代,锐意革新,成功地跨越了传统与现代的鸿沟,把绘画拓展到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此次杨佴旻作品专场是上海拍卖行首次举办艺术家个人作品的专场拍卖会。上海拍卖行副总经理张振华表示:“杨佴旻在当代中国绘画创作领域,可谓独一无二。他的绘画作品审美趣味和审美意识既是东方的,也是世界的,而这种审美跨越了东西方文化鸿沟。”
《途中》136×68cm 2021年
杨佴旻:笔墨挥洒间
让传统文化绽放新的光彩
文 | 王蒙
在当代中国绘画创作领域,杨佴旻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将中国画的色彩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解决了色彩这一困扰中国画现代化的百年难题,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将中国绘画放到了世界绘画的版图上。
《春江水暖》68×136cm年 2021年
杨佴旻天性里喜欢画画,自小临摹《芥子园画谱》,年少时临摹李可染、齐白石、于志学等人,他读博士期间的山水教授是方骏先生。成年后他也刻版画、画油画,但最爱的还是水墨画。他曾被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一文开篇呐喊出的论断“中国画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深深困扰。直至有一天,他在大学教室里画画,一个看画的人问:那么多颜色你为什么只用花青和赭石,其他颜色干吗?那一刻,他顿悟了。色彩是任何绘画的基础因素,并非西洋绘画所独有,当然也属于东方。沿着那个疑问,他完成了水墨画由单色到彩色的创作实践。
《太行云烟》95×169cm 2021年
笔墨挥洒之间,既是一次又一次绘画实践的深入,又加入了杨佴旻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一路走过国内外很多地方,看过这个世界的缤纷色彩,他深深感触到:传统文化是世代传承的瑰宝,但同样需要通过革新,令其绽放新的光彩。
《世界遗产系列——布达拉宫》68×136cm 2020年
以中国水墨写意画为例,在对传统绘画笔墨有过深刻体会后,他大胆地将东洋西洋的色彩技法引入其中,探索出融合中西的新型写意水墨画。色彩的恰当运用,不仅让作品保持了中国画以线为造型基础,注重整体和谐意境的本色,同时,调和色的恰当引入给作品增添了温文尔雅的色调,使其更具东方艺术神韵。
《七色草原》136×68cm 2021年
徐悲鸿先生曾说“宣纸不近色”,意即在宣纸上很难呈现色彩。然而,这个百年难题在当今被破解了。
《紫禁城》97×180cm 2022年
也因其在宣纸上的色彩运用已经神乎其技,南京艺术学院刘伟冬院长赠给杨佴旻绰号“东方色魔”。刘伟冬认为,杨佴旻在创作中使用的是最为传统的中国画材料,与其他画家并无二致,但他对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和总义进行了重新定义。他隐没线条,突出色彩,用色彩结构来营造画面节奏和空间。杨佴旻拒绝那种补充式的借用和挪移,对所谓中西融合的主张和实践也保持着审慎的态度。他将色彩丰富的表现力凝练成语言的基本单元,在元素的层级上重新组合,打造出了一个崭新的魔幻般的色彩天地。
《左岸之Ⅵ》126×96cm 2022年
邵大箴先生曾评论说:“杨佴旻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表达他面对现实的感受。艺术实践使他感觉到在传统水墨世界里的色彩缺位,而他对包括色彩在内的材料的敏感,使他开始关注水墨与色彩相结合的问题。他在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中,领悟到这样一个真理:各种艺术的独特价值应该精心爱护和保存,但不要固步自封,继承与革新的方针应该并举,要推动有传统程式的艺术发生变革,促使其产生新的品种和散发出新的光彩。水墨画在世界艺坛上一枝独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在继续独放异彩的同时,另一种融水墨与色彩于一体的新型中国画的出现,不仅应该得到兼容,而且应该受到大力提倡与鼓励,将其视作中国画革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天坛》138×68cm 2020年
曾任法国国立人类学博物馆馆长的柯孟德说过:“杨佴旻的中国画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方法。从而改变了东西方的目光,这种新的绘画取向与新世纪最有价值的艺术形式相一致,是最具潜力的艺术收藏品。”
《深秋》130×68cm 2020年
杨佴旻说:“我庆幸我生活在了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比以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赋予我们作为和重任。”这说明,他是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感从事中国画色彩革新的,他也对革新的难度有充分的准备。在水墨写意画中运用色彩,除了要运用色彩的知识与修养外,必须对传统绘画的笔墨有较为深刻的体会,更重要的是要将两者完美地结合为一体,表达出有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境界。
《“生”系列Ⅵ》96×185cm 2020年
杨佴旻是承前启后的佼佼者,他比先行者们走得更远,他已把中国画引入了充满未来的开阔地。纵观杨佴旻之画作,他用其妙笔为我们还原了那个原本多彩的世界,当这个世界物什和草木以一种绚丽而怡然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原来曾被一种陈腐的、扭曲的审美观钳制,从而错失了对周边这个彩色世界的识读。遮蔽它的,是沉沉的历史和久久难以消散的内心的迷雾。
《谷雨时节》90×190cm 2022年
因为对传统与现代的清晰认知与对艺术的热爱,杨佴旻独行于当下艺术界,以大毅力革新中国水墨,他笔下的创作不断给予人启发,给予人美的感受。
《要有光系列——火鹤Ⅵ》138×68cm 2021年
艺 术 家 介 绍
杨佴旻中国曲阳人,艺术家、诗人、荣誉爵士,文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校董等。90年代赴东瀛,在世界多地生活和创作,在世界多地举办个展,曾获得多种专业奖项,水墨画作品被梵蒂冈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巴黎市当代艺术库等收藏。著有画册、学术专著、诗集。
作品欣赏
《太行的早晨》140×310cm 2012年
《七色太行》114×80cm 2012年
《庭院》75×70cm 1998年
《红叶》69×68cm 2001年
《远方》138×150cm 2000年
《鹦鹉》136×68cm 2019年
《我们从这里来?》144.6×366.5cm 2019年
《杰夫•昆斯》171.5×95.4cm 2019年
《雅琳》160×68cm 2019年
《小芳》40×32.5cm 2002年
《安德鲁博士》46×34cm 1997年
《巴黎圣母院Ⅵ》94×176cm 2022年
(责任编辑:王丹)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