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树森艺术实践:多维度探索与新乡土主义绘画重构
2025-02-10 17:54:54艺术家提供
常树森凭借独特视角与创新技法,在当代艺术领域崭露头角。其作品蕴含深厚文化底蕴,通过多维度探索,重构乡土认知,为新乡土主义绘画注入新内涵。本文将从时空叠合下的文化身份重构、材料语言的重构实验,以及生态美学的范式转换这三个维度,深入剖析常树森的艺术实践,以立体视角解读其艺术创作的独特价值。
时空叠合中的文化身份重构
地缘基因解码
常树森的艺术创作深受东北黑土地的影响。东北平原的碱性土壤与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相互交融,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基因。在他的作品中,这一基因不断被解码与重构。比如在《爱在黑土地》里,牛不仅象征着农耕文明,更是文化图腾的演进。牛作为生物与文化基因的双重载体,承载着东北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常树森对牛细腻入微的刻画,展现出东北黑土地的厚重质朴,饱含着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记忆拓扑学
常树森的创作轨迹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记忆拓扑结构。从《北方的牛》到《金秋香巴拉》,作品跨越东北平原与青藏高原,搭建起跨地域的乡土记忆网络。这种记忆并非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借助分形几何的自我相似结构,有机连接不同地域的文化记忆。在《北方的牛》中,他以细腻笔触描绘东北平原上牛的坚韧勤劳;在《金秋香巴拉》里,又将这份记忆迁移至青藏高原,展现高原的壮美与丰收喜悦。这种跨地域的记忆拓扑,丰富了艺术表达,为观众提供全新视角,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碰撞。
材料语言的重构实验
物质考古层
常树森在材料语言的探索堪称革新。他打破传统工笔画的矿物颜料体系,引入金属粉末,产生微观层面的光学干涉效应。如在《晨牧》中,纳米级的材料创新带来如量子跃迁般的视觉震撼。金属粉末在宣纸上的运用,丰富了画面质感,增添独特现代感。这种对物质考古层的探索,既体现他对传统材料的深刻理解,又彰显其对新材料的敏锐洞察。
数字肌理预制
在数字时代,常树森积极接纳新技术并融入创作。他创作的数百幅小稿,实则构建了参数化的素材库。通过算法思维解构传统构图法则,在《高原的云》中营造出分形数学的韵律美。这种数字肌理预制方法,不仅提升创作效率,更为作品带来全新视觉体验,在传统与现代间寻得完美平衡,展现数字时代艺术创作的新可能。
生态美学的范式转换
非人类中心叙事
常树森的创作常突破人类学框架,采用非人类中心叙事。在《变迁》中,他以牛的视角创作,构建土地记忆的动物档案库。这种多物种民族志的书写方式,挑战传统乡土艺术叙事霸权。通过呈现动物视角,展现土地与生命的紧密联系,呼吁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熵减美学系统
在《丰收的喜悦》中,常树森将机械与耕牛并置,形成耗散结构。该结构通过负熵输入维持乡土美学动态平衡。从热力学角度看,这种创作思维为后工业时代乡土艺术提供新认知模型。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乡土宁静美好,还通过熵减美学系统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新乡土主义绘画的重构与文化基因图谱
常树森的艺术实践本质上是从量子物理层面重构乡土认知。他作品中,牛的眼睛成为观察世界的传感器,金属粉末在宣纸上形成量子纠缠,记忆以全息投影在时空中穿梭。这种创作方式突破地理边界,演变为普适性的文明反思范式。其作品并非单纯怀旧,而是在平行宇宙中重构被现代性折叠的乡土维度,为数字原住民提供可解码的文化基因图谱。
新乡土主义绘画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强调对乡土社会的重新思考与诠释。常树森的作品正是这一思潮的生动体现。他通过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乡土文化,为观众呈现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乡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传统与现代交织,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基因得以传承延续。
常树森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全新视角,重新审视乡土文化的价值意义。其作品丰富了当代艺术内涵,为新乡土主义发展指明新方向。期待未来,常树森能继续以创新技法与深刻思考,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作品。
盛 文 2025.1
(责任编辑:王丹)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