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个人信息

尘三

加关注
艺术家手机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访问
艺术家手机官网

性    别:

出生年份:1953年

籍    贯:中国台湾

擅    长:当代水墨

注册时间:0000-00-00

今日访问:75

总访问量:63262

个人简介

艺术家尘三,1953年出生于中国台湾,早年受学于复兴商工美工科,后于台湾艺术大学修习西方绘画,兼长油画与水墨,并善于书法及篆刻,创作主体多围绕中国文化之高山流水、峻峰异石等自然风貌。他以数十年光阴沉 ...详细

参展经历

热门展示|热门推介

尘三首页> 资讯>抽象景观与自然的重构 ─谈尘三「诗性风景」中的新逸格精神

抽象景观与自然的重构 ─谈尘三「诗性风景」中的新逸格精神

2024-05-14 22:45:00作者: 白适铭

撰文者:白适铭
艺术史学者、艺评家、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战后台湾,随着美国抽象表现艺术的传入,兴起一股现代化热潮,一时之间,艺术家们多透过几何造型、抽象语汇以及纯粹形式的摸索探讨,形构了所谓「现代绘画」的基本轮廓。 现代绘画最重要的推手之一的李仲生,曾经在《我的绘画思想 坚持在绘画上作现代表现》的手稿上写下:「注意现代世界美术思潮的发展和变迁。 因此,不论欧洲的、美国的、日本的艺坛动态,都很注意。 不论对任何新诞生的作风,都详细研究,但绝不作形式上之模仿。」 在这段有若口号或宣言般的言论中,现代绘画不仅需要具备「新的作风」,同时亦须与世界艺坛产生连动,而非单纯的形式借用或模仿。

 

然而,在建立全新且与世界同步的形式语汇之外,抽象绘画究竟有何撼人的力量,藉以成为具有前瞻性、前卫思想及引领时代的艺术类型? 同时,带领台湾战后美术完成其现代化的历程,并成为新的文化代表? 事实上,关于这个问题,李仲生曾提及:「前卫艺术如果没有精神性,就极容易落入设计或图案的陷阱。」 可以知道,精神性,可以说是抽象绘画最重要的内涵所在,随着艺术家的个性、思想及创作背景的种种差异,产生极度个性化及自主性的文化特征。 然而,由于非具象容易陷入空谈形式的结果,内涵的空洞化成为其很大隐忧,随之而来的精神性耗弱,更可能引发不可自拔的虚无主义。

 

五月画会成员庄喆对于抽象艺术的发展及瓶颈,曾有以下的反省:「抽象艺术兴起五十余年后,许多艺术家都已完成了个人样式的建立」,「等到个人样式完成了,形式意义的囚笼也罩住了」,「摒弃自然,转入纯粹个人的内在意义,是不是预示着艺术走入了羊肠小道?」 对一位纯粹探讨抽象形式的艺术家而言,内面或精神或有枯竭殆尽之时,故而重新回到自然,从个人与外部环境的重新接触中,抽象艺术始能找到突围的出口与心灵活水。 从此种角度言之,「再自然化」的行动,已然成为放弃自然主义的抽象绘画走出僵化、与现实脱节困境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抽象绘画的「再自然化」或「再景观化」,亦即庄喆所谓透过重新观视「我们周遭的景物」的方式,并非意味着重新回到自然主义的老路,或有如工匠般对自然形式的模仿描刻,而是为其注入自然的现实性与真实的生命经验。 透过艺术家对外部景物的心理或视觉性投射,抽象绘画得以产生全新的意义,并与外部建立相互包容的连结,从而,抽象艺术不再成为美术菁英在意识形态中所创造的人工对象,同时超脱形式至上主义的威权阴影。

 

自然界具有最完美而无须人工加饰、取之不尽的元素与模型,等待发掘。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文西曾说:「尽管人类颇费心思地做各种发明创造,与机器的结果相一致,却永远无法发明出任何比自然更美、更贴切、更直接的事物。 因为在自然创造的世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是有缺憾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多余的。」 自然界虽是由具象对象所形构,然所谓「贴切而直接」的特质,却反映出一种绝对、自主以及接近本质化的抽象性。 更言之,抽象绘画的「再自然化」,亦即透过自然关系的重新介入,为人类与自然原本的矛盾关系找到有机的平衡与转接方式,并非对抽象自身进行全然性的意义解构或观念性破坏。

 

尘三,一位寓居台北近郊、有如隐士般的抽象画家,对一般仅知追逐美术馆官方主义或学院主义美术观点的人来说,或许陌生得有如他自己对文化权力核心、主流体制疏离的相对距离。 然而,如果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正统历史主宰所造成的结果的话,他那尚未被清楚认识或划入台湾抽象画史范畴的创作成果,却因此意外得到一种自存于评论、文本化或被正统收编之外的自由。 此种自由或自我疏离,正反映在所谓专业与业余之间不对等权力关系下,所产生的必然屈从结果。

 

后殖民理论先驱萨依德(Edward W. Said, 1935-2003)曾提出以「业余性」对抗无所不在的社会威权宰制说: 「所谓的业余性,就是不为利益或奖赏所动,只是为喜爱和不可抹煞的兴趣,而这些喜爱和兴趣,在于更远大的景象,越过界线和障碍,拒绝被某个专长所束缚,不顾一个行业的限制而喜好众多的观念和价值。」 或许因为这样的关系,平行于体制之外,即成为一种具有身体及意识自主权的自由人最重要的抗衡工具,业余性并不等同于消极的非专业,而具有「越过界线」、「拒绝束缚」等反制性的积极性精神。

 

在尘三的抽象风景中,尚未以真正的学术语言而被界定的艺术特质,有如遗世而独立的荒野景致,自存于台湾都市人所熟悉的自然图谱之外。 对他而言,之所以利用抽离物体形象的形式,正因为「再现」或「纪录」并非其创作风景的目的,而具有承载个人记忆、生命经验以及与真实社会保持非从属的自由意志。 其所形塑的个性化抽象风景,选择重新返回自然的途径,在一幅幅构图精简,笔触、色彩却丰足多变的画面中,营造出充满文学性的宇宙韵律与精神气氛,笔者称之为「抽象诗性风景」。

 

犹如在他那充满文学想象的标题中所呈现地,山己谷间、云影霞光或野瀑流泉,莫不自在变换、宛若化境,非人间所有。 不论是初春的无限生机、盛夏的茂密蓊郁、秋暮的低吟回盪与冬日的静寂庄严,时而激昂,时而冶澹,季节诗性已成为其串联时间、空间及诗人自然想象最引人入胜的景观美学特质。 有趣的是,他那采自山水卷轴的构图处理,成功捕捉古代文人画般的清新飘逸、不拘常格的典雅气质,透过半开放的自然空间,形塑山自开阖、云自徘徊、水自流淌的无人荒野,传达写意撴情的隐逸志向,并成为一种重返自然秩序的自由风景象征。

 

西裔美籍美学家桑塔亚那(George Santayana, 1863-1952)认为:「一个被观看的景观,必须是被构造的。 …… 从心理学上讲,不存在作为景观的东西; 我们称作景观的,是次序地被给予的碎片和瞥见构成的无限。」 换句话说,风景景观是建构性的,由难以估计的视觉记忆痕迹堆积而成,得以不断演绎、生成、再造及分解、重构,同时,风景的建构过程,亦可说是超越自然物质形式的心理作用结果,其能力,来自于欣赏野地景观中「对无形式的掌握」。 自然的荒野性或不确定性,由不易确定的框架或无框架的特质所形构,亟需艺术创作的重新界定,故而,艺术已成为鉴赏自然最重要的条件。

 

尘三诗性风景中的自然荒野,充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奇险与变化,象征他的真实生命历程,脱逸而自足。 他透过文人隐逸山水构图的典律运用,并藉由烂漫抒情的色彩经营与潇洒不羁的笔触挥洒,成功营造宛若初入桃源胜境般的喜悦与惊异。 在他的笔下,自然的不确定性已被统合至一种带有永恒性、理想性的时序之中,不同的取景、设色或意象营造,象征人与外部环境接触时的情感投射,并藉此重构抽象绘画的自然美学。

 

诗性的野逸,来自于抽象与自然的重新连结,历经看山是山三段不同境界的洗礼,创造超越自然物质与社会成规的视觉隐喻,可以说是尘三创作中最质朴、新奇、自主而深邃的内在精神特质。 而其中的自然风景,在具象与抽象的矛盾中达到本质性的平衡与和谐,成为个人回应外部环境的内在实时缩影,在略显孤独的情境中,传达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等的东方自然观与哲学意蕴。 同时,为台湾战后抽象绘画的持续发展奉献心力,在建立全新的自然文本意义的过程中,保有不受拘制的脱逸格调,并丰富了抽象艺术的精神意识强度与视觉美感深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买家服务中心: 400 601 8111 help@artron.net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尘三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